摘要:清东陵是我国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陵寝建筑群。因为它具有强烈的纪念性色彩,人们往往忽略了它实际上还是一座最具特色的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博物馆。在“遵照典礼之规制,配合山川之胜势”的建筑设计理念指导下,清东陵成为建筑艺术与自然山川完美结合的最...
清东陵是我国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陵寝建筑群。因为它具有强烈的纪念性色彩,人们往往忽略了它实际上还是一座最具特色的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博物馆。在“遵照典礼之规制,配合山川之胜势”的建筑设计理念指导下,清东陵成为建筑艺术与自然山川完美结合的最杰出代表,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清东陵第一景”就是将这一体现中国古代工匠高超艺术境界的完美艺术成果挖掘出来呈现给游客体验的最佳范例。
清东陵第一景是指,前导空间的三大建筑石牌坊、大红门、神功圣德碑亭与金星山之间,随着游客脚步的移动,出现远近、高低、大小的变化,在视觉上形成互为底景、互为映衬,又由于对建筑大小和距离尺度的准确把握,在特定的位置上出现的一组构思精巧、错落有致、美轮美奂的奇特景观效果。
这种建筑的艺术效果,盖谓:“四势之于气概,三形之于精神,一经一律,相济而相因,千态万状,相类而相”,“势与形顺者吉”,“势来形止,前亲后倚者为吉”。
位于清东陵最南端的石牌坊,为建筑群入口标志。其北千尺内,是清东陵总门户——大红门,两翼连缀着风水墙。大红门迤北的神道上,有陵寝建筑中最高大的神功圣德碑亭(简称大碑楼)巍然峙立。碑亭高达九丈九尺九寸,邻近的建筑即大红门也已逾于千尺之外。
处于中轴线上的此三座单体建筑,布局疏朗,移行其间,形与势的时空转换效果,仍有细致入微的表现,显示了古代哲匠出神入化的工匠技艺,构思之巧令人叹绝。
(摄影:李文惠)
先看石牌坊,五间六柱十一楼式的石牌坊,外轮廓错落有致,变化丰富,挺拔高耸,又空透轻灵;通体精雕细刻,极尽其华美。其外围,远处有轴线上南距石坊1500米处形如覆钟、“持笏朝天之势”的金星山的兀突,两翼又有葱松翠柏的“海树”及远景上蜿蜒的山峦相环抱。
(摄影:孟凡仁)
(最佳观赏点:石牌坊南30米处北望)
石牌坊雕刻精美,气势庄严,此处远处大红门恰好出现在中间门框之中。
(最佳观赏点:石牌坊北30米处回顾金星山)
此处金星山刚好出现在中间门框之中,以此为底景衬托出高不足百尺的石牌坊高大挺拔。
(摄影:翟小勇)
(最佳观赏点:大红门南80米即下马牌处回顾石牌坊与金星山)
此处金星山变得巍然耸立,以此作为底景,石牌坊虽处旷野之中,却无丝毫空旷疏远之感。
大红门既是孝陵的大门,也是清东陵的总门户。两翼连缀着风水墙,这两座建筑面阔皆在百尺上下,高则石坊未逾四十尺,大红门则更低些,都依“百尺为形”控制。作为陵寝建筑序列的起点,它们的构图与造型,重在外部表现,颇多匠心,相呼相应,相济相登。
(摄影:徐贺齐)
(摄影:周凤军)
(最佳观赏点:大红门南80米即下马牌处北望大碑楼)
此处,蓝天之下,大红门红墙黄瓦,皇家气势一览无余,令人叫绝的是远处的神功圣德碑亭,奇迹般的出现在中间券门之中。
(摄影:徐贺齐)
(摄影:徐贺齐)
(最佳观赏点:大红门北30米即具服殿处南望石牌坊、金星山)
此处金星山、石牌坊高低错落正好处于大红门景框之中,令人叹服古人对建筑尺度的准确把握。
(摄影:李文惠)
(最佳观赏点:大碑楼南30米南望大红门、石牌坊、金星山)
此处在金星山衬托之下,大红门显得大气沉稳。
神功圣德碑亭即大碑楼,作为整个皇陵中最高大单体建筑之一,同样遵循了百尺的建筑纪律(所有建筑无一逾出百尺)。碑亭内的龙趺上竖碑一统,用满、汉两种文字记录顺治皇帝一生的丰功伟绩。四周,为充分显示出皇家陵寝的宏伟、博大的气势,设计大师便在大碑楼外的四角各树立一根华表。以大碑楼为主,以四根华表为附的一组建筑,大碑楼高约30米,华表高约12米,形成了高低相配;大碑楼雄伟庄重,给人以稳静之感,而华表精美灵巧,云龙盘柱,又给人以动感。
(摄影:雁子)
(最佳观赏点:大碑楼南30米处北望大碑楼)
此处高不足百尺的神功圣德碑亭显得雄伟庄重,让人不由得心生景仰之情。
所谓清东陵第一景就是在如此缜密和精审的科学理论指导和制约下,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创造才能的古代哲匠们,遂能因时因地制宜,以敏锐而准确的尺度感和精湛的艺术技巧,灵活而妥善地运用各种建筑体型,结合自然环境而组织陵寝建筑大规模组群的外部空间构成,从而使之得以具有完美的艺术效果,达到了极高境界。
来源:清东陵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