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东陵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最後一个王朝首要的帝王后妃陵墓群,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的古帝陵建筑,共建有皇陵五座—顺治帝的陵、清东陵座落在河北省遵化县境内的马兰峪,西南至北京一百二十余公里,东南至遵化县城三十公里。历史上有...
清东陵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最後一个王朝首要的帝王后妃陵墓群,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的古帝陵建筑,共建有皇陵五座—顺治帝的陵、
清东陵座落在河北省遵化县境内的马兰峪,西南至北京一百二十余公里,东南至遵化县城三十公里。历史上有种种说法。
康熙帝的景陵、乾隆帝的裕陵、咸据丰帝的定陵、同治帝的惠陵,以及东(慈安)、西(慈禧)太后等后陵四座、妃园五座、公主陵一座,计埋葬14个皇后和136个妃嫔。
据说是顺治皇帝到此打猎时选定的,康熙2年(1663年)开始修建。清东陵座落在河北省遵化县境内的马兰峪,西南至北京一百二十余公里,东南至遵化县城三十公里。四面环山,正南烟炖、天台两山对峙,形戌宽仅50公尺 的谷口,俗称龙门口。清代在此陆续建成217座宫殿牌楼,组成大小15座陵园,
诸陵园以顺治的孝陵为中心,排列于昌瑞山南麓,均由宫墙、隆恩门、隆恩殿、配殿、方城明楼及宝顶等建筑构成。其中方城明楼为 各陵园最高的建筑物,内立石碑,碑上以汉、满、蒙三种文字刻写墓主的谧号;明楼之後为"宝顶"(大坟头),其下方是停放灵柩的"地宫"。由陵区最南端的石牌坊向北到孝陵宝顶,由一条约12公尺宽、6公里长的神道连成一气,沿途大红门、大碑楼(圣德神功碑楼)、石像生、龙凤门、七孔桥、小碑楼(神道碑楼)、隆恩门、隆恩殿、方城明楼等建筑井然有序,主次分明。
清东陵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北有
昌瑞山做后靠如锦屏翠帐,南有金星山做朝如持芴朝揖,中间有影壁山做书案可凭可依,东有鹰飞倒仰山如青龙盘卧,西有黄花山似白虎雄踞,东西两条大河环绕夹流似两条玉带。群山环抱的堂局辽阔坦荡,雍容不迫,真可谓地臻全美,景物天成。当年顺治到这一带行围打猎,被这一片灵山秀水所震撼,当即传旨"此山王气葱郁可为朕寿宫"。从此昌瑞山便有了规模浩大、气势恢宏的清东陵。
清东陵的建筑恢宏、壮观、精美。有580多单体建筑组成的庞大古建筑群中,有中国现存面阔最宽的石牌坊,五间六柱十一楼的仿木结构巧夺天工,中国保存最完整的长6000多米的孝陵主神路,随山势起伏极富艺术感染力,乾隆裕陵地宫精美的佛教石雕令人叹为观止,班禅大师赞誉为"不可多得的石雕艺术宝库",慈禧陵三座贴金大殿,其豪华装修举世罕见,"凤上龙下"石雕匠心独运……
整座东陵在木构和石构两方面都有精湛的技巧,可谓集清代宫殿建筑之大成,其中孝陵的石像生最多,共达18对,造型多朴 实浑厚;乾隆的裕陵规模最大、最为堂皇,而慈禧的普陀峪定东陵则是首屈一指的精巧建筑。目前,清东陵15座陵园中,只开放了裕陵和东、西太后陵及香妃墓等四处供游客参观。
据明史记载:明朝初期永乐帝选择陵址时,因其选址的风水师是唐未国师杨筠松的三大嫡传弟子廖金精后裔廖均卿,曾文辿后裔曾从政、刘江东后裔刘玉渊曾来堪舆。曾注目过马兰峪这个地方,也许是形理法度之因,后又定址北京昌平天寿山建明陵。可见明朝初期永乐选址是眀智,大明王朝执政277年之久,而明末崇祯皇帝未用是失策。
据说据明史记载:明朝初期永乐帝选择陵址时,因其选址的风水师是唐未国师杨筠松的三大嫡传弟子廖金精后裔廖均卿,曾文辿后裔曾从政、刘江东后裔刘玉渊曾来堪舆。曾注目过马兰峪这个地方,也许是形理法度之因,后又定址北京昌平天寿山建明陵。可见明朝初期永乐选址是眀智,大明王朝执政277年之久。‘
’而明末崇祯皇帝未用清东陵的是失策。清东陵的是明末崇祯皇帝生前选定未用的。明末史继佐在《罪惟录》的记载 “崇祯初年,遍求天寿(明十三陵的天寿山),无吉壤。至十三年,始召刘诚意孔昭(诚意伯刘孔昭)及张真人(真人张甲),协视地,得蓟州凤台山(清代又作“昌瑞山”或“丰台岭”,即今河北遵化马兰峪清东陵所在地)。云地善而难得治陵起工之吉,吉在甲申(崇祯十七年)以后,不及事。
据清史记载与民间传说,明朝皇帝崇祯朱由检在国事摇摆的动荡中,即疑其朱家皇陵风水衰弱无运,又知天寿山已“无佳穴可卜”,所以带诚意伯刘孔昭(刘伯温后裔)和张甲真人,携同朝中大臣钦天监正来到此处,就看中了京东120多公里处的马兰峪的这块盆地风水好,欲在此建陵。遂“有别营遵化之议”。欲藉此再度振兴大明。大臣提议地方虽好但起工吉日当在甲申年后,因当时内忧外患,这件大事就暂且搁下了。不知是阴差阳错,或是历史车轮转速,也许是明定陵风水不合杨公三理气退败的原因,未及实施就被义军李自成攻进京城而国破身亡,所以277年大明王朝也随之烟消云散。有人曾经为崇祯惋惜──与数百年的江山延续失之交臂。但这正应了古来之说,“风水本天成,造化者得之”。
明亡清兴,作为中国封建史上异族统治中原王朝之一,满清以一个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并统治中国长达268年之久,的确是一个奇迹。有人把它归结于风水,说大清江山的稳固,赖于清东陵这入关后的第一块“祖坟”选得好。对于历史的评论,后人总是有不同方式的解释和破译,且不管它的片面和偏激,甚至荒诞,但大家都想从某种领域窥视一种文化的溯源和流变,寻找它深藏的真谛。
历代异族统治者入主中原之后,首先要做的就是与汉族的融合。满清的延续史也是满汉的融合史。满清入主中原之后,在学习汉文化的过程中,首先接触到的便是选陵造墓和风水选址。兴建风水陵墓素有“三年求地,十年定穴”之说,所以,皇帝的陵址被称为“万年吉地”,隐喻江山稳固,万年不衰。选卜万年吉地都是钦派王公大臣和风水堪舆人员等利用罗盘仪器遍走名山大川,积年累月,耗费苦心,相度而成的。陵址的选择最后都要皇帝钦定,这是关系到“帝运兴盛,国祚绵长”的大事。而皇帝只是个决策者,在这之前所做的大量繁琐而细致的事项却需要风水堪舆家们来完成。
开创大清王朝的年经顺治皇帝,虽出生于蛮夷之地,但成长生活于北京,受中原文化和明十三陵风水文化影响,也信仰风水,又有超越明陵的好胜心,在朝中司天监正与风水师提仪下,率众游猎到此,登至昌瑞山上,被这片灵秀山水所震撼,也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当即传旨:“此山王气葱郁,可为朕之寿宫”。清东陵的选址正式定位。顺治皇帝虽定位东陵风水吉地,也许初定江山国事繁忙,或是祖上辽宁关外永陵等三陵风水有不合形理法度,后宫尽出凶事,顺治24岁英年早逝,生前并未建成东陵,引起了清庭的注意。在1661年,顺治十八年去世后,清庭在孝庄太后主持下开始大规模营建清东皇陵,以孝陵为中心构建清东陵总体风水建筑。这才有了后来规模浩大、气势恢宏的皇家陵寝──清东陵。这座皇家陵寝由300多座单体建筑组成,埋葬着清朝5 位皇帝、15位皇后、136位妃嫔、1位阿哥。
1928年,民国军阀孙殿英在面临必须打仗,却又缺少经费的情况下,路过清东陵的时候,被里面的修缮所惊呆,又想起自己的父亲是被满人迫害致死,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管你什么皇帝陵墓。
于是,孙殿英打着“军事演习”的名号,进行了共计七天七夜的盗墓大计,把乾隆和慈溪的陵墓弄了个底儿掉。可怜乾隆皇帝一世英名,没想到到了这时候,尸骨都被拆了个七零八落。
从陵墓被盗后拍摄的照片看,起初,匪兵们并不知道地道入口,而是遍地开挖,宝顶上陪殿外,明楼里都留下了他们挖掘的痕迹,后来他们是如何找到地宫的入口的呢?
不过还是一种可能,在清代负责皇家陵寝的机构,样式房,保留着大量施工时的图纸,他们再清楚不过的记录着清东陵的结构。先帝退位后,样式房随后衰弱,这些记载着皇帝陵寝结构和秘密的样式房,随着工匠们四散谋生,大量的流落到民间,盗墓团队有可能就找到这样一份施工图纸,从而顺利找到了地宫入口。
如果从琉璃影壁下,直接坠入,便能就近打破金刚墙,只可以从最短途径进入地宫,能找到这个捷径的人恐怕熟知未窃。
由于清东陵修建的什么坚固,要抛开地砖不是件容易的事,匪兵们只能动用炸药,等硝烟散去再往下深挖数丈出现一面汉白玉石墙这就是金刚墙。从墙面拆下几块石头随即就漏出黑森森的洞口,盗匪们直接进入地宫。
清东陵财宝无数,用车都拉了几十车。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之后,清东陵的管理出现了一段时间的真空期,鬼子走了,伪军散了,虽然我党在这里建立起了人民政权,但是由于内战烽火起伏,主力部队抽掉不出来兵力管理,只好找当地的民兵配合区小队进行管理。
于是藏匿在清东陵附近的土匪头子王绍义活分了起来,他找到了自己的得力干将杨芝草,说明了清东陵守卫空虚的情况,接着又找来了当时孙殿英盗墓时候向导的后人,他们对于陵墓内的情况自然十分熟悉。于是这些人一拍即合,决定再盗陵墓。
他们也知道,仅仅靠自己这些力量是不行的,还需要找几个干部加入才可以,于是他们找到了不务正业的区公所公安助理赵国正还有区助理赵子新和民兵小队长贾正国等人。
这次盗墓,时间长达三个月之久,几乎把 清东陵掏了个遍,除了顺治皇帝的孝陵以外,康熙(景陵),乾隆(裕陵),咸丰(定陵),同治(惠陵)都被张尽忠等人光顾了。
为什么张尽忠等人不去顺治帝的孝陵呢。
张尽忠是本地人,早就听说顺治帝的皇陵是一座空墓,再有当时传说顺治是得了天花死的,以及当时顺治节俭,反对厚葬,所以他的陵墓石碑上刻着“皇考遵命,山陵不重饰,不藏金玉宝器”也就是说里面啥都没有,不管别人信不信,反正张尽忠等人是信了,所以他们 没有对孝陵动手。
时间太久,引出上千人哄抢捡漏
张尽忠等人浩浩荡荡的挖墓,时间这么久自然不可能传不出去,于是附近的土匪,村民前后来了有上千人捡漏。
后来动静是在是太大了,国民政府开始干预此事,抓捕相关人员,追回遗失文物。虽然有了动作,但是能追回来的实在是太少了。
张尽忠在盗完东陵后,没多久就被抓了,在1948年病死在看守所。
按理说,前有孙殿英,后又张尽忠,清东陵被盗的应该也差不多了。但是还是有人不死心,准备看看有没有什么遗漏的,万一真有自己不就发了吗。于是曾经和张尽忠一起盗墓的,有一个叫做张森的人贼心不死,在1949年内战没结束的时候,再一次来到了东陵进行盗墓。
没想到张森带着自己的小分队还真淘换不少好东西,可是全国很快就解放了,共产党开始执政,曾经漏网的这些盗墓头领如王绍义,再如张森等人终究还是没有逃脱了法律的制裁。
三次盗墓,损坏了东陵内部的建筑结构,也使得大量文物流失,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虽然在审讯这些大盗的时候追回了一部分文物,但是这只是丢失的一小部分,至于其余被盗的珍宝下落何处,至今都无法查明,也算是一大遗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