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铁骑如何横扫亚欧大陆

2025-05-10 16:17:47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蒙古军队欧亚大陆的优势:
  首先是马匹素质,蒙古军队主要的战马用的是蒙古马,速度和负重其实都不出色,矮小粗壮类似野马,即使后期重骑兵用的改良混血蒙古马和欧洲马比起来也是如此,但主要强于耐力和坚韧,古代的马是常用的畜力和坐骑,特别是对草原民族而言,而现代马场里的马杂交优选的要求和当年蒙古铁骑不同,加上管理水平啊保障水平都上来了,即使是军马也比几百年前的蒙古马要娇贵,更别提民用马场用来拍戏和比赛的马了。然而今天在外蒙古用类似古代蒙古人豢养方法培育的马匹还是有着惊人的耐力,我记得曾看一个报道外蒙古每年有个那达慕大会,其中有一项比赛就是长途“马”拉松,是要几十公里的赛程全程跑下来比速度的。当然马匹不可能在长征途中时刻保持这样的行军速度,但是也从侧面反应以蒙古马作为长程高机动坐骑是可行的。蒙古马其貌不扬也没有什么威势,估计也没有大汉时代汗血宝马的神骏,但是他却很实用,其他国家的马匹普遍则存在长期随军远征饲养复杂的问题(特别是跨地区较大,容易水土不服),我不知道汉代是如何神奇的解决行军过程中马匹的饲养难题的,恐怕是因为其马匹本来就属于西域种和草原种的杂交,还是比较习惯当地环境的。蒙古马的特殊体质则可以保证较长一段的出征时间仅以草料喂食,这就从根本上使全骑兵部队的大规模征服行动能得以实现,可以说蒙古马作为一种武器,他的“性能”不是最强,但是综合战斗力绝对是领先的。
  其次是后勤保障,像欧洲骑士和中东地区部分重骑兵有侍从骑兵或者仆从,而蒙古普通骑兵(其实就是草原老百姓)就其社会地位、整个蒙古民族的社会结构乃至军事体制来说,是不可能有私人的护卫或者侍从的,于是很多人有误解,觉得蒙古人是完全不带辎重的,事实上蒙古大军出动的话是有大帐有辎重后队的,必要的粮草啊帐篷啊将领的细软什么的还是要带的,只是不像中原军队讲究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他们的作战部队仍保有游牧部落历代传承的习惯,可以脱离这些辎重自持作战较长时间,对后勤依赖性不强。因为蒙古人自己就是牧民出身,照料管理马匹没有什么问题,而他们食用的干肉奶制品又可以保存食用很长时间,风餐露宿的生活无论是对于蒙古人还是蒙古马都是习以为常,这大大简化了蒙古军队的军需要求,我认为这是他们可以远征到欧洲最重要的筹码,可以说从古至今的战争,后勤保障始终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并不是士兵能征善战敢打敢拼就能解决问题的,而蒙古人的生活作战方式是当时最先进的军事供给以及兵力投送模式,其能远征数千里后打败各种各样的强敌也是有道理的。
  第三武器装备,蒙古骑兵属于轻骑兵,人戴盔无甲,马不着甲,身体唯一的防护就是一件生丝长袍,其重骑兵部队也只是相对于他的战友们稍微多穿戴了几片简单的鳞甲或者是锁子甲,精锐部队和卫队马匹有甲,普通重骑的马也就是几片皮甲护住,整个的防护性不要比较西方骑士或者南宋重步兵,就连阿拉伯轻骑兵普遍也比他们好一些。这种无防护打法主要是因为马匹和冶炼水平受限,蒙古人生产力不发达,无法大量生产高防护性也高度复杂的锁甲,板甲等重甲更是压根不会做,而蒙古马虽然解释耐用。。但是负重不强,相比于欧洲马差距明显,当时欧洲骑士和重骑兵骑的可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高高瘦瘦的温血热血赛马,是各种冷血驮马,个子高大四肢粗壮力气异常大,欧洲人开始是拿它们来当牛使的啊有木有,只有这种马可以经受得了自己披甲再驮一个全副铠甲的壮汉,蒙古马的力量和冲击力和它无法比较,两种马撞一起估计蒙古马能被撞出一个跟头。另一方面蒙古人善使弓箭,对敌人进行远距离杀伤,弓箭在当时绝对是个大杀器,唯一不足是杀伤力准确度因人而异的厉害,像中原这种农耕文明想组织一支强弓军绝对需要长期的训练,而蒙古人从小就弯弓打猎,等于是从小开始就全民皆兵,他们手中弓箭的威力是其他人望尘莫及的,还有作为马背民族马上动作娴熟等等,这都减少了他们近身肉搏时防御力不足的缺陷。
  第四是行军速度,南宋步兵在和蒙古骑兵长期对抗中吃尽了速度的亏,打得赢追不上打不赢逃不掉,以兵书和史料记载,步兵(普通步兵,非南宋那种超级重步兵)行军速度一天是不易超过六十里的,大队步兵考虑到辎重扎营等为题,普通行进历程是低于60里/天的,南宋步兵全身披甲重达数十斤,哪怕士兵再训练有素各个和现在特种兵似的,扛着这一身肯定也跑不赢蒙古人的短腿马。而且步兵携带物资有限,当时中原就没有蒙古士兵那种长期食用保存的干粮,所以哪怕是轻兵上阵,急行军和突击的速度范围也很有限。而骑兵当时普遍可以达到80~90公里,也就是达到了步兵行军速度的3倍左右,咱们骑自行车一般是15公里每小时,马匹的确不能保证整天的行军都达到这个速度,但你想古时候三百里都算是加急特快了,一支部队的日常行军速度有一百多里已然是风驰电掣了。请注意,蒙古人不是疯了一样瞎跑百来公里然后扎营休息的,基本马匹属于快走或者小跑的状态,同时蒙古人有备用马,虽然没有欧洲骑士和骑兵的多——按历史记载当时的十字军啦骑士团啦,普通骑士都是有3~4匹马的,有的是平时骑乘,有的是负重,而专有一到两匹是空载,作为战时用马——一般就只有两匹到三匹,骑着一匹牵着一匹,由于负重少,骑乘的这匹大多数也负担驮物的作用,只要留一匹不负重的马随时作为战斗使用即可,一个蒙古大汉百来斤的体重,驮着人和不驮着人,马的压力还是减轻很多的。这就使他们发现敌人或是遇袭的时候人和马都有充分的体力迅速投入战斗夺得先机。要是步兵这么急行军,现代战争用枪问题还不大,当时可是要靠冷兵器肉搏的,往往赶到了那里也是疲惫之师,未开战就落得下风了。每当追击敌人或者需要速度进兵奇袭的时候,斥候或者先锋在进一步削减重量的情况下,就采用三匹马轮流换乘休息的办法在牺牲部分战斗力和马匹性能同时,速度就得到了较大的提升空间。中共在解放战争期间总结出的经验就是一定范围聚集优势兵力歼灭敌人,蒙古人要做到这一点显然比步兵和欧洲的重骑兵要容易,即使真打不过,撒开四条腿跑就是了,也就是遇到了同样采用轻重搭配精于骑射的马木留克骑兵的情况下,蒙古骑兵才没有逃掉。
  最后是作战技巧,蒙古人虽然彪悍但绝对不是无脑,他们略带原始的游击围猎策略不但打猎管用,打仗也很见成效。要明确一点,电视电影里经常出现的碾压式结阵冲锋是真正的重骑兵做的事儿,那就是用一身盔甲的重量砸到人堆里撕开防线,蒙古人的“重骑”别说冲破重步防线,连突破三排以上拿着长枪严正以待的普通步兵都有困难,只能在敌人阵线不稳甚至出现溃散的时候才能发挥其冲击力。所以蒙古骑兵作战要领第一条就是化整为零,利用机动分割包围敌人,攻击敌人薄弱的后方。当遇到结阵的敌人,重骑轻骑列队在正面做适度突击,主要目的是吸引敌方出击然后轻骑从侧翼打击,或是先用弓箭打乱敌方阵型,然后重骑配合对敌人进行冲击,轻骑兵再追击歼灭。于是大家就知道为什么宋朝人到后来越来越讲究阵型,作为万年被骑兵坑的主,没有阵型真的很容易被一下子冲散,等冲散了哪怕是蒙古矮脚马的冲击力那都是可怕的,毕竟人畜有别,又不是人人都是武松鲁智深这类货。当遇到重量级或者死扎阵脚的对手的时候,蒙古人会派一支分队正面和敌军交锋,边打边撤,一边用弓箭消耗敌军,一边将他们引入主力部队的包围圈,被这种轻骑兵围住了,想突围是绝对困难的,欧洲骑士团就惨败在这种类似游击的战略之下。
  骑兵,纵横千里驰骋沙场,是冷兵器时代的高机动先进兵种,很多对冷兵器战争情有独钟的军友应该都感觉的到骑兵的独特魅力,可惜由于地理和文明的因素,加之中原地区也不产马,故而中原政权主要以步兵为主,真正作为部队主力出征并取得巨大战果的只有大汉铁骑,无奈中国史学家记载太简略,所以我们对这支大汉骠骑的细节并不清楚。而后中国历史上最为有名的可能就要数蒙古铁骑了,可以说他们达到了冷兵器时代骑兵的最高成就。

回答2:

蒙古骑兵之所以无敌天下并不是靠刀枪,而是靠弓箭。蒙古人拥有当时射程最远,杀伤力最大的组合式弓(这种武器通常由后背上的一条动物筋,弓肚上的一层角质物和中间的一个木架组成。这种弓的拉力在50公斤和75公斤之间,而很短小便于骑兵运用自如。这种弓射出的箭杀伤范围可达300米,如果在箭上装备上锋利的金属箭头,便能穿透最厚的盔甲。),配合蒙古骑兵的机动力,使得蒙古人得以纵横欧亚,无人能阻。
  蒙古人极其擅长被古罗马人称为”安息人射箭法”的战法,即骑射者一边逃走,一边向后方的敌人射箭。(蒙古人称这种战法为“曼古歹”)。这种战术的精髓在于一从远距离攻击敌人,二持续不断的攻击敌人,三不给敌人还手的机会。在这种攻击下不论敌人的精神和装甲多么坚强,彻底崩溃只是时间的问题。当时欧洲骑士大多配备重盔重甲,虽然近战时十分强大,机动力却根本无法和蒙古骑兵相比。如果碰上蒙古骑射手,不仅追不上,连逃都逃不掉,只有作箭靶子的份。而且蒙古骑兵不像欧洲骑士那样完全依赖强攻,他们只有当先用弓箭把敌人杀伤大半时才与敌人短兵相接。1241年4月,蒙古骑兵就靠这种战法在多瑙河畔大破欧洲最精锐的十万匈牙利大军(由匈牙利国王贝拉四世率领),杀敌七万余,用弓和箭演奏了一曲”红色多瑙河”,几乎彻底消灭了欧洲的抵抗力量。若非窝阔台不合时宜的去世,早在800年前黄种人就统一整个欧亚大陆了。
  蒙古的骑射手足以使他们在野战中战无不胜,而在面对坚固的城墙时.蒙古人还有一种攻城利器,那就是从西域“进口”的回回巨炮,在这种超大型投石机投出的巨型弹丸面前,再坚固的城墙也和纸糊的没什么两样。史书记载,这种巨炮“机发,声震天地,所击无不摧陷,入地七尺。”蒙古人就是靠它,在公元1273年攻下强攻数年而不克的襄阳城,当时蒙古人的投石机只有100米的射程,而襄阳城仅护城河就宽150米,后来蒙古人从波斯请来几个工匠,对投石机进行改进,改进后的投石机射程在180——200米左右,所以蒙古人也称此炮为“襄阳炮”和“回回炮”.不过在12世纪,全世界只有蒙古人才把回回炮大规模应用在战场上。蒙古人南征北讨,几乎百战百胜,除了骑兵之外,拥有巨炮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蒙古军西征为什么战无不胜  历史上蒙古大军在十三世纪发动了数次大规模的西征,凭借较少的军队和漫长的后勤供应战胜了所有的敌人(1260年对埃及的艾因贾鲁特战役除外),改变了整个亚欧的历史,也促进了欧洲和近东的军事革命。在几次西征中蒙古军队的数量通常很少,总数不过最多20万人左右,单次战役的人数则更少,没有出现在中原对金国的钧州一战中列阵“层层叠叠,厚20里”的情形。这有哪些原因呢?拙文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西方各国军队采用的战术不适应蒙古人改进的东方战术  其实,东西方的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差别很早就在双方作战时的战术体现出来了。在东方(以中国和阿拉伯文化为代表的范围内)的战争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西方那种队形极其严密、排成密集方阵,步、骑、弓箭、投枪诸兵种密切协同的军队。这是西方人思维严谨、讲究科学分工、善于组织大的系统工程的表现。而中国战国时代的车阵、明朝戚继光组织对付倭寇的鸳鸯阵和对付鞑靼的车、骑协同战阵是远不能与之相比的。  东方军队作战时,队形不严整,讲究部队作战的机动性和战术的灵活性,受《孙子兵法》的影响,讲究“诡道”而不讲究堂堂正正的正战。这种战术意识的支配下,军队的单位攻击力和防护力并不强,如果对付罗马帝国和马其顿帝国的密集步兵方阵,采用正面作战的方式根本没有胜利的可能。
  与东方军队不同的是,西方军队一开始就采用严密的队形,特别强调突出正战的攻击力和防护力,以罗马和马其顿的步兵方阵为例。这种步兵方阵通常由贵族和平民排成20排以上密集的队伍,身着厚厚的重甲,手握长枪,越往后排,长枪越长,架在前排的肩膀上,这样就在方阵的正面形成了真正的丛枪如林,方阵的后面则通常由奴隶紧紧跟着,作后勤和护理工作,或者由标枪手不停往对方投掷标枪。这个方阵的两翼则由骑兵担任保护两翼不受冲击的任务。很明显,这种战术的冲击力是远非东方军队可比的,但它的弱点也非常突出:队伍转动不便,必须时刻注意保持队形的严整。
  即使在进入铁器时代,马的鞍具的发展,使得骑兵越来越重要了,双方在骑兵的战术运用上也有巨大的差别。东方的骑兵很少有重装甲,骑兵即能用马刀、长枪也可以使用弓箭。骑兵主要目的是为了军队的机动能力和正面的冲击力,可以在很大范围内作战。而西方的骑兵部队发展出了威力强大的重装甲骑兵,士兵穿着厚厚的锁子甲,可以有效抵挡刀枪和弓箭的杀伤,骑兵使用长枪和长剑,杀伤力较大。但是与东方不同的是,骑兵战术的使用仍和古罗马时代的步兵方阵相同,讲究队形和正面的杀伤力和防护力,几乎没有太多的战术机动能力,作战范围仍然是在很小的区域内进行。

回答3:

因为他野蛮,仔细研究一下中国战争历史,通常都是北方民族侵占南方。因为野蛮侵占文明,获得的远远大于失去的。就好比一个流浪汉要跟百万富翁拼命,肯定是富翁损失的多。

在朝鲜战争时候也是这样,美国死了几千人,他们就受不了了,国内开始反战游行。因为他们培养士兵的成本太大了。

回答4:

速度快,游击战,避实击虚,屠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