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主观原因
一是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虽然提出了《天朝田亩制度》,但在当时,是空想,根本不可能实现;太平天国运动轰轰烈烈,但中国依然是封建社会。 他们提不出一个切实的革命纲领,广大将士参加革命目的不明确,大多是迫于生计,希望改变贫穷的经济地位。在定都天京后,领导者封建特权思想膨胀,争权夺利,贪图享乐,结果断送了革命前程。在后期,太平天国也有短暂的重振。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分裂后,形势顿挫。洪秀全提拔了与清军血战多年的青年将领陈玉成、李秀成等为各军主将领。他们领导太平军奋力战斗,力挽危机局势。
中期的巩固大本营使领导核心分裂。定都天京后,杨秀清因掌握了大部分军政实权,所以“东府集团”势力最大。这些集团之间争夺权力斗争日益尖锐。1856年9月,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发生了公开的分开。据《李秀成自述》影印本记载,杨秀清骄傲专横的倾向日益严惩地表现出来,“威风张扬,不知自忌”。1856年8、9月间,江南大营被打垮,天京被包围的形势暂时解除,杨秀清乘机进一步扩大势力,“逼天王到东王府封其万岁”。洪秀全命韦昌辉率部于9月1日赶到天京,包围了东王府。次日杨秀清及其眷属全被杀光。接着天京城内发生混战,太平天国优秀将领和战士两万多人死亡。后韦昌辉控制了天京,独揽军政大权。11月,洪秀全又命石达开杀死了韦昌辉及其心腹200多人,结束了韦昌辉对天京历时2个月的统治。在这之后,洪秀全又逼迫石达开出走,后石达开被清军围困全军覆没。
二是战略上的失误。例如,金田起义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徘徊在紫荆山周围,缺乏进取;起义之后,没有尽一切可能争取知识分子,不能把反孔和争取知识分子统一起来。
初期的封王,一开始就埋下祸根,东王占有绝对的军政大权,导致野心的扩大,想取代天王。领导者彼此的明争暗斗,不信任也是促成失败的原因。
《天朝田亩制度》的共产化。像分配时的有田同耕,有衣同穿,有饭同食,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原则只适用于下层的农民、商户、士兵。对于上层领导人,每天是用几人共用的钱,吃几人共吃的东西,穿的,住的都比下层人民好许多。体制的不均等性也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统治者日益腐败,脱离民众。据《中国近代史》上记载:太平军进入南京后,立即大兴土木,把两江总督衙门扩建为天王府,拆毁了大批民房,动用了成千上万的男女劳工,“半载方成,穷极壮丽”,旋因大火烧毁。1854年又在原址复建,周围十余里,宫殿林苑,“金碧辉煌”、“侈丽无匹”。东王府的修建也是“穷极工巧,聘心悦目”。至如冠履服饰,仪卫舆马等,都备极奢华。此外,天王还不断选取民间秀女入宫。这些情况表明,太平天国领袖们在进入天京后,生活上的奢侈腐化已经相当严重。
又据《太平天国》记载:太平天国领袖们之间的关系逐渐疏远,原来“寝食必俱,情同骨肉”,变为“彼此睽隔,猜忌日生”,宗派色彩日益明显。洪秀全僻处深宫,把许多精力用于宗教神学的著述,脱离了斗争实践,脱离了广大群众。
客观原因
中外联合政府联合绞杀。这是中国历史上任何一次农民战争都不曾遇到过的新情况。1861年,慈禧太后授权曾国藩统辖苏,浙,皖,赣四省军务。这样,对付太平军的前线清军,全部归曾国藩统一指挥。曾国藩派曾国荃率领湘军主力专攻金陵(今南京);派李鸿章率领淮军伙同英国人戈登指挥的“常胜军”,进攻苏州,常州:派左宗棠率领湘军的一部,进攻浙江。英法侵略者均值中外混合的反动武装,协助左宗棠。前期的征战使领导阶级瓦解。据《中国近代史》第三章所说,在北上途中,南王冯云山于1852年6月3日中炮弹身亡,西王萧朝贵于同年9月12日负伤死去。太平军失去了2位重要的领导。
此外,天国法令相当森严,刑律残酷,凡犯天条者,一律处死,违背了革命救世和人道宗旨。
重大失误
一、政教合一,权力系统混乱,神权与皇权矛盾交叉。
二、兴拜上帝教,亡也拜上帝教。
三、定都天京,封建体制,渐生腐败。
四、北伐西征,形同流寇;后期作战,屡失良机。战略上存在重大失误。
五、理想社会的空想,现实与幻梦的交织。
六、孤家寡人,内部不合。
七、治国无章,社会管理混乱。
总之,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但由于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既然这个问题就具有比较性,那么我们就应该对此做一个比较,首先不得不承认太平天国,刘邦,朱元璋,李渊的时代都是朝廷腐败,民不聊生,政权处于土崩瓦解的时候,这点不假,但是呢,天平天国时期他有两点与前三者不同,第一呢,是当时的国际环境,清廷当时有外国政府的资助,这就使得的天平天国更为艰难,但是这一点不能作为主要原因!第二点,也是主要的,天平天国是农民起义,肯定的说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农民起义成功的,农民阶级有很大的阶级局限性,这在太平天国攻下南京之后表现得淋漓尽致,极度腐朽,奢侈....这方面你可以搜索相关资料,我就不累述了,而我们再看看刘邦,李渊,朱元璋,他们可不是单纯的农名起义,李渊是太原一把手!而且有着少数民族贵族血统,他招降瓦岗(农民起义)之后,自己实力大增,为日后奠定了基础;刘邦也是泗水亭长,指不定他还有什么背景呢,单说在推翻秦朝的方面,他贡献也不是很大,朱元璋大家都知道他当过乞丐,和尚,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在以前是宗教掌握着主要的文化科技知识,也就是说是僧侣,神职人员掌握着文化,他们都不同于太平国。反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没有那个单纯的农民起义成功。不知道你懂不懂社会的分层与流动,朝代的更替,往往是由于自身累赘(简单的说统治阶级权力一代传一代)的积累,而使得很多有才能的人得不到他们应有的社会地位和财富,散落在社会,这种人慢慢增多,他就不满自己的处境,他们就偷偷的兴风作浪,他们就是农民起义的酵母,而在这时候有些很聪明的,有社会地位的比如李渊这种,这是他们往往会表现出效忠政府,得到职务和实权,去镇压农民起义,壮大自己(典型的三国时期,曹操,袁绍,袁术等等都是在讨伐黄巾起义的时候发的家),慢慢的他们就会招降这些农民起义,并许偌那些人应有的社会地位和财富,然后他就会找出一些所谓的朝廷贪污腐败,腐朽无能,导致民不聊生这自己替天行道类理由,来使自己名正言顺,去推翻旧政权,建立新政权。最后一句话: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是一个做蛋糕与分蛋糕的问题。开始想着做,然后就做的有一点大了,就开始想分蛋糕了,当重点放在分配上的时候,也就没有人去做蛋糕了。
缺少后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