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龙类属于爬行动物,然而它很可能是温血动物。2 0世纪初,英国古生物学者曾推测,翼龙具备快速运动的能力,像蝙蝠一样,体上有毛,并有与鸟类相似的生活习性,是体温恒定的温血动物。后来在德国发现的喙嘴龙化石上,找到了毛的印痕。1970年,在哈萨克斯坦发现了一件比较完整的带有“毛”的翼龙化石,英国古生物学家通过对这件标本毛状物和翼膜结构的研究,认为它无疑属于温血动物。翼龙身体上的这些“毛”隔热保温,防止体内热量的散失,具有调节体温的作用。另一个证据来自于翼龙的骨骼,它们像鸟一样有一些用于调节体温的小气囊。最近,我国辽西带“毛”的热河翼龙的发现,进一步佐证了至少部分小型的翼龙类为温血动物。越来越多的化石证据表明,一些翼龙为了适应飞行的需要,已经具有内热和体温恒定的生理机制、较高的新陈代谢水平、发达的神经系统以及高效率的循环和呼吸系统,成为一类最不像爬行动物的爬行动物。 繁盛于中生代侏罗纪(2.08亿年前至1.44亿年前)和白垩纪(1.44亿年前至6,640万年前)的飞行爬虫类的成员。翼龙目(Pterosauria)属于爬虫类的古龙亚纲(Archosauria)。恐龙类和鳄类也属于古龙亚纲,鸟类是古龙类的后裔。三叠纪(2.45亿年前至2.08亿年前)的古龙类趋向两足步态,因此前肢自由地作其他方式的应用。鸟类和翼龙类二者同样将前肢转变成翼。翼龙类由皮膜形成翼面,像蝙蝠而不像鸟。蝙蝠除大拇指外,以其他指骨支撑著膜。然而翼龙的膜只附著在细长的一个指状物(第4指)上,向后沿体侧延伸到膝盖;在颈部与「臂」之间有附加的皮膜。前面3个指骨为爪状的细长钩。其膜看来已完全适应飞翔和滑翔,但不如蝙蝠的膜或鸟类的翼灵活,而且较为脆弱。身体结实,后腿长而细,其构造表明不适应垂直移动或停歇,休息时靠后肢悬挂。颈部似乎在飞行时持竖式,与头部连成直角并向前。头骨轻而强壮,大多数骨头融合在一起;有细长的嘴;眼睛大,像许多鸟类那样,眼球被一系列位于其四壁的骨板(巩膜环)所加固。脑子大,明显地可与鸟类相比。该类占优势的感官是视力而不是嗅觉。大多数化石见于海相地层,因此很可能通过潜水捕鱼获取食料。但难以理解飞落后如何从地面或水中起飞。 已知翼龙有两个主要类别。虽然在晚三叠世有早期类型,但在晚侏罗世索伦霍芬(Solenhofen)板岩中的喙嘴龙属(Rhamphorhynchus)是较原始的典型。该类的特徵包括急剧变尖的大齿、较短的(支撑手指的骨)掌骨、末梢有菱形的长尾。翼展大约1公尺(3.3英尺)。翼龙类第二大类出现一晚侏罗纪,延续到白垩纪,典型的侏罗纪类型是翼指龙属(Pterodactylus),许多标本见于索伦霍芬板岩。翼指龙(pterodactyl)一般是小爬虫类,有些标本和麻雀一样小,特徵包括一些小齿、长掌骨、短尾巴。翼指龙型的后裔延续到白垩纪,通常较大。最好的代表是堪萨斯白垩层中的无齿翼龙属(Pteranodon)。无齿翼龙属比信天翁大,翼展达7公尺或更长。1975年,德克萨斯州大本德(Big Bend)国家公园内的晚白垩世非海相地层中,发现了3个非常大的翼龙类的部分骨骼,最大的标本翼展约15.5公尺(51英尺),使其成为见闻中最大的飞行动物。这些爬虫类的解剖及化石发现处的地形表明,其食料是腐肉而不是鱼。翼龙化石不超过白垩纪,它在自然界中的地位被真正的鸟类所取代。
认识翼龙
在科学家的眼里,翼龙是一种很奇特的爬行动物,它起源于约2.15亿年前的晚三叠世,是恐龙的近亲,与恐龙同时出现又同时灭绝。它出现时便能在空中翱翔,比鸟类早约7000万年飞上蓝天,是第一个会飞的爬行动物。它或大如飞机,或小如麻雀。当恐龙成为陆地霸主时,翼龙始终占据着天空。翼龙时而栖息在悬崖峭壁上闭目养神,时而快速掠过湖面捕食鱼虾。它们在空中翩翩飞舞,追逐嬉戏,俯瞰大地上的万物生灵。
其实科学家对翼龙的研究和探索走过了一个漫长的历程,通过对大量化石的研究,才有了今天这样的发现。实际上,翼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动物,这个问题曾困扰科学家很多年。1784年意大利古生物学家科利尼在德国发现第一件翼龙化石时,甚至不能确定它属于哪一类动物。当时人们对翼龙的长相也有种种猜测,画的翼龙复原图也千奇百怪。有人认为它生活在海洋中,也有人认为它是鸟和蝙蝠的过渡类型。甚至还有人认为翼龙是不是像中国传说中的凤凰呢?直到1801年,法国著名的比较解剖学家居维叶才鉴定它为翼龙,归于爬行动物。自从翼龙被鉴定之后,人们对这类最早飞向天空的奇特动物就充满了好奇,一直在苦苦探求隐藏在它身上的秘密。
翼龙的分类
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已经发现并命名了超过120种的翼龙化石。在我国也发现了12种翼龙化石。科学家经过多年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翼龙既不是恐龙家族的成员,也不是鸟的祖先,又与蝙蝠没有任何渊源,到目前为止,在生物演化的链条中找不到它的位置,不属于任何一个环节,它是由爬行动物演化而来的一个独立的分支。形成了独特的翼龙家族,从发现的化石看,翼龙家族的成员也是千姿百态,科学家把它们分为两大类,比较原始的是这种喙嘴龙类,主要特点是嘴里长满了长而尖的牙齿,尾巴长,以捕鱼为食。这种蛙嘴龙是喙嘴龙类中比较特殊的一种,它的尾巴短,头短而宽,长有像青蛙一样的嘴,主要吃昆虫。另一大类比较进步的翼龙被称为翼手龙,在我国辽西发现的这种中国翼龙就是翼手龙的一个代表,脖子和掌骨都很长,尾巴已经退化,科学家推断这类翼龙有可能是飞行能手。
翼龙
中生代三叠纪出现在地球上的翼龙是最早能够飞行的脊椎动物,但有人怀疑它只是徒有虚名,充其量只能在天空滑翔。然而,最新的研究表明,因其大脑中处理平衡信息的神经组织相当发达,翼龙不仅能像鸟类一样飞翔,而且很可能是飞行能手。
美国俄亥俄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最新一期《自然》杂志上报告说,他们使用计算机分层造影扫描技术,依据化石建立了翼龙大脑的三维图像。图像显示,翼龙的小脑叶片相当发达,其质量占脑质量的7.5%,是目前已知的脊椎动物中比例最高的。与之相比,擅长飞行的鸟类的小脑叶片也只占其脑质量的1%到2%。
世界上第一枚翼龙胚胎化石,近期在中国辽西热河生物群被古生物学家汪筱林、周忠和博士发现。今年6月10日,相关研究论文刊登在世界最著名的学术刊物———英国的《自然》杂志上。由于这次重大的发现,《自然》杂志还在其网站首页“今日新闻”栏目中同时配发了相关的新闻报道和图片。在6月11日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上,也报道了这一重要。
最大的翼龙是披羽蛇翼龙。展开双翼有12米长。
翼龙的个体大小和形态差异非常大,大者如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发现的翼手龙化石,它的两翼展开约12米,宽度相当于F-16战斗机,小者形如麻雀。翼龙有两大类,早期的喙嘴龙类比较原始,主要生活在侏罗纪,有一条很长的尾巴;晚期的翼手龙类主要生活在白垩纪,尾巴很短甚至消失。
翼龙类属于爬行动物,然而它很可能是温血动物。20世纪除,英国古生物学曾认为,翼龙具备快速运动的能力,像蝙蝠一样,体上有毛,并有鸟类相似的生活习性,因此,翼龙应该是体温恒定的温血动物。后来在德国发现的喙嘴龙化石上找到“毛”的印痕。1970年,在哈萨克斯坦发现了一件比较完整的带有“毛”的翼龙化石,英国古生物学家通过对这件标本毛状物和翼膜结构的研究,认为它无疑属于温血动物。翼龙身体上的这些“毛”隔热保温,防止体内热量的散失,具有调节体温的作用,能直接证明翼龙是热血的恒温动物。
50
无齿翼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