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区奶牛存栏3.2万头,带动周边农户发展奶牛1.5万头。建成高标准养殖小区5处,入住奶牛3000余头,建成机械化挤奶厅8座。龙头企业几经技改扩建,日处理鲜奶能力达到650吨,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规范运作,科学管理。
今年以来,塞北管理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八届六次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以指导,牢牢把握更快更好跨越式发展的主题,从发挥优势入手,努力打造四大基地,全力推进三化进程,全区经济社会继续保持了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上半年全区经济发展及经济走势预测
截止到今年
6
月底,全区完成
GDP4959
万元,同比增长
67.1%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
2843
万元,同比增长
89.2%
;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
1186
万元,同比增长
42.9%
;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
930
万元,同比增长
42.6%
。
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
4773
万元,同比增长
4.7%
;实现工业增加值
705.8
万元,同比增长
4.37%
;完成利税
286.6
万元。全区规模以下工业实现产值
521
万元,完成增加值
140
万元,分别同比增长
11%
、
5%
。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塞北三鹿完成工业总产值
3977.6
万元,实现利税
230.9
万元,完成工业增加值
480.7
万元。塞北新科完成工业总产值
469.2
万元,实现利润
55.7
万元,完成增加值
96
万元。上半年,塞北蒙牛未正式生产。从整体分析来看,我区在工业发展中的问题,一是总量少,规模以上工业在
20
个县区中处于末位,规模以下工业发展缓慢,经济总量不大。二是比重小,我区的三大产业中,第一产业比重过大,而第二产和第三产业比重偏小,经济结构有待进一步的调整优化。三是规模小,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
依托科技,立草为业。塞北管理区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第一生产力,注重提高饲草生产的科技含量。1997年投资兴建了占地300亩的科技示范园区,在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方面,配置世界一流水平的奥地利卷盘式喷灌机58台,美国大型指针式喷灌机17台,中型移动式喷灌机60套,建成高标准节水灌溉示范区3万亩。饲草作物从播种到收获,全部实现了机械化作业。全区种植青贮玉米、中药材、优质饲草12万亩,改良、围栏封育天然草场15万亩。年产优质草籽80万公斤,青贮1亿公斤,青干草0.5亿公斤,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立草为业,为高效畜牧业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塞北管理区土质肥沃,气候独特,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且无公害、无污染,具有发展制种、马铃薯、胡萝卜、错季蔬菜等高效绿色农业的良好条件。
塞北管理区处于锡林郭勒草原最南缘,全区属岗状丘陵和波状平原相间地形,平坦开阔,为闪电河冲击平原。从地形看,自南向北略有倾斜,坡降在1‰—3‰。岗状丘陵主要分布于管理区中部及边缘地带,多为南北向分布,成浑圆状、垄岗状及馒头状,主要由中生代火山岩构成。丘陵标高1500—1600米,最高峰1654.8米,相对高差100米左右。波状平原分布于岗状丘陵之间,平均海拔1400米,最高处海拔1575米,最低处海拔1354米,中间发育有河流及淖尔等地表水体,由于水流作用,形成一些槽状洼地,沉积了现代冲洪积地层。地层出露简单,除丘陵区有中生代火山岩出露外,其余均为第四纪地层覆盖,在区域构造上,受中朝准地台内蒙古背斜冀北断陷东沽源台凹闪陷控制,管理区就位于闪电河凹陷北部,为中生代断陷盆地,构造不发育。区中部,四人沟山宛若屋脊,纵贯南北,又曲向西南与沟口山连接,顺脊而下,山的两侧为平坦的草滩,呈高—低—高之势蔓延展开,形成两个对称的凹月形,正面俯视,如大雀振翅南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