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如何写

2025-05-08 02:27:55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材料探究题是近几年中考语文命题的热点题型,一般是命题者给出一段或几段材料(文字、图片、表格)等,要求考生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出来。主要设题点有:

①阅读相关材料,筛选出材料中的主要信息。②结合材料反映的社会现象,提炼观点,得出结论。③阅读材料后,结合个人实际,写出自己的感想体会。

一般说来,探究题目总是由2、3则相互之间有关系的材料组成。这类试题均向考生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要求考生在分析信息中进行探究。首先要阅读材料,接送运用类比思维,对比思维,从材料中寻求联系,发现问题,抓住材料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得出几则材料的内在规律。常见失误在于考生没有很好地把握各则材料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答案仅仅是对材料内容的概括。

例:大千世界,月月星辰,草木鱼虫是与人类息息相关的。请围绕“人与自然”这一话题,探究材料,归纳出几个观点。

①人们通过萤火虫扫光原理发明了萤火灯——日光灯。

②云,就象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会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③近100年来,中国原有的森林面积减少了50%,木材蓄积量减少了33%。

④去年我国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容量的70%,江河湖泊普遍遭受污染。

这几则材料反映的都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材料一、材料二反映的是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后面两则材料反映的是人类破坏了自然。由此可归纳出以下观点:

①大自然是有规律可循的;②人类利用自然造福人类;③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④破坏自然,就是毁灭人类。

语文试题中的材料分析题

随着中考改革的深入,特别是新课标的实施,材料分析题也进入了命题人的视野。2004年的中考,江西南昌、湖北黄冈、山东青岛等省市都不约而同地考了材料分析题。材料分析作为一种新题型,主要是考查考生分析探究材料,提炼概括信息的能力。命题目的是希望考生通过对几则材料的阅读、分析、比较、研究,能够有所发现,然后写出自己发现、探究的结果。考生要想做好材料分析题,就必须通过比较、分析,找到几则材料之间存在的关系。下面以黄冈和青岛的考题为例,具体介绍一下材料分析题的解题方法。

例1:阅读下面的三则材料,联系本文,写出你探究的结果。(答出三点即可)(黄冈市)

材料一:母虎抚养幼虎有三个过程。开始,它出去捕食回来,把最嫩的肉用爪子撕成碎片,喂给幼虎吃。后来,它捕食回来,自己把肉吃掉,剩下的骨头扔给幼虎啃。再后来,它捕食回来,自己把肉吃掉,把骨头扔掉,幼虎要吃,它就大吼一声,不让它吃。过几天,幼虎饿得实在受不了,就离开母亲,自己找食吃,且不再回来。

材料二: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材料三:曾有这样的一幅漫画:父亲送儿子上大学,衣着时髦的儿子空着手,与别人谈笑风生,而父亲却肩扛手提,佝偻着身子帮儿子排队报名。漫画题为“如此爱心”。

例2:速读下面三则消息,将三则加以整合,尝试着从中筛选,概括出一条最主要的信息(40字以内)。

消息一:中华网1月26日电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暗示他将要求修改日本战后宪法,以使让日本自卫队正式改名为军队。小泉是在接受英国《泰晤士报》采访时说这番话的。他说:“在日本宪法下,我们被禁止把自卫队称作军队,但是在外国人眼中,他们是军队……宪法中的好几点不太符合常理。”

消息二:新华社东京2月4日电日本防卫研究所24日发表的2004版《东亚战略概观》认为,日本为了自卫,可以采用“先发制人”的手段,对敌国的导弹基地进行攻击。

消息三:新华网巴格达2月8日电日本陆上自卫队首批主力部队当地时间8日上午分乘25辆军车跨越科威特和伊拉克边界进入伊拉克。这是自二战后日本自卫队首次被派到海外战斗尚在继续进行的国家。

第一步:分析材料,提炼要点。

材料分析题一般都会有2—4则材料。考生首先需要对每则材料进行分析、探究,从材料中提炼出主要的信息要点。如例1所给的三则材料可分别概括为:

材料一:母虎强迫幼虎自己觅食。

材料二:大凡成功人士必先经历艰难困苦的磨练。

材料三:大学生对父亲为自己背行李熟视无睹。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e78f070100cfuj.html) - 中考语文试题中的材料分析题_啊毛_新浪博客
例二所给的三则材料可分别概括为:

消息一:日本首相希望将日本自卫队改名为军队。

消息二:日本可以采用“先发制人”的手段,攻击别国。

消息三:日本自卫队首次被派到海外战斗尚在继续进行的国家。

第二步:整合要点,筛选信息。

整合要点就是指结合材料,把上面提炼的要点再加以分析,筛选,寻找几则材料之间的共同点。如例1的三则材料,我们再来分析,探究,就会发现,材料一“母虎强迫幼虎自己觅食”,母虎其实是在教幼虎在艰难环境中学会独立,学会生存,这是母虎对幼虎的一种爱,只不过这种爱有点残酷而已。材料二是通过孟子的话来说明人只有经历艰难困苦的磨练,才能够有所作为。材料三是说因为父母的过分关爱,导致了子女的冷漠、懒惰。三则材料的共同点在于:环境(关爱)与成才(生存)的关系。材料一、二是正面事例,材料三是反面事例。

例2的三则材料,我们通过比较、分析,就会发现,它们都是针对日本的自卫队。不管是改名为军队,被派往海湾,还是采用先发制人的手段,都是想实现其对外扩张的野心。

第三步:组织语言,打造结论。

材料分析题,很多考生做完前两步,就以为大功告成。其实这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这种考题不仅仅是考查考生的分析、探究能力,还考查考生的语言组织表述能力。如果语言不简洁,要点不准确,书写潦草,往往会前功尽弃。

例1从正面提炼的结论是:

(1)为了孩子的生存,动物对子女的训练是残酷的;

(2)磨难成就了一批成功之士;

(3)“残忍”的爱比溺爱更有价值。

例1从反面提炼的结论是:溺爱令人担忧

例2的结论是:日本企图通过修改宪法,恢复其军队,采用先发制人的手段,实现其对外扩张的野心。

语文实践活动类的试题,内容涉及学习交流、采访、写公益广告、设计栏目,提建议等。它以语文为主体,兼有学科内的综合及与其它学科的相互渗透,重视学生的实践,强调亲历性,合作性,强调个人的体验。

语文活动实践的形式多各眵样,内容也千变万化。不同类型的活动有不同的解题方法。

1、作为一个小主持人来主持某一项活动。主持类题目主要是要考生设计开场白、节目串台词以及活动结束语等。开场白是为了自然引出活动的开始,语言要有激情,有鼓动性,要用热情洋溢的语句,交待活动的主题、目的及要求。节目串台词是两个节目之间自然过渡的连接语,因此要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另外要注意语言要简洁,感情要饱满。总结语要中肯地对这次活动简要评价,并提出祝愿或建议。

2、作为一个导游,向外地客人介绍家乡的风土人情,风景名胜,特产名人。语言要简明、连贯、得体,尽量用短句。

3、以小记者身份去采访某一个人物或事件。解题时,应注意:①要围绕话题;②注意身份,找注提问的对象;③所提的问题必须是众人关心的,要有价值;④语言要简明得体。

下面是某同学解答下题的答案。

班上将开展“话说广东历史人物”综合性学习活动,要求你在活动中介绍一位广东历史人物。为了完成任务,你将采访有关人士。

某同学准备介绍的历史人物是孙中山,打算采访的对象是孙中山纪念馆馆长。为取得联系,他打电话给孙馆长,是这样说的:“馆长,您好!我是B中学的学生C。我们班上开展‘话说广东历史人物’活动,我想了解孙中山先生的有关情况。您是研究孙中山的权威,我很想能当面向您请教有关问题。您可以在百忙中抽空接受我的采访吗?”他见到孙中山馆长时,采访了三个问题:①孙中山先生对中国的主要贡献是什么?②青少年时期的孙中山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③孙中山先生给您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这个同学的答题规范,合乎要求。

4、作为一项活动的组织者,去组织活动。活动设计的主要任务是:确定活动的名称及主题,写宣传标语,设计活动方案等。活动的主题,我们可以从活动的目的、意义等方面来考虑,语言要简明,可用短语形式,活动的具体方案要根据主题来确定。主题不同,采用的活动形式不尽相同。如“魅力语文”主题活动,可采用绕口令、猜灯谜、对对联、故事会、辨论会等与语文有关的活泼有趣的形式,而这些形式不适用于为“营造书香校园”而开展的“图书漂流”活动。此活动可写宣传标语,可为“图书漂流标签”设计温馨提示语,可开演讲会,读书报告会、名著推介会等。活动方案包括目的、措施、步骤(即活动流程)。有些学生在做题时,常把活动方式与活动步骤相混淆。一般说来,只要参与了这些活动的同学且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平时再加强这方面的练习,肯定能顺利完成答题的。

回答2:

中国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简称高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重要的全国性考试之一。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定义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高考以省为单位。虽然名义上为全国统一考试,但部分试题并不是全国统一的。考试的形式是闭卷考试,考试内容由国家教育部统一划定(高考考试大纲),考试采用笔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