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政府曾派120名幼童奔赴美留学,为什么最后只有94人回国?

2025-05-10 11:58:13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清朝末年,中国遭遇了数千年未有之变局。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败了清朝政府的军队,轰开了中国的国门。割地赔款等一系列屈辱款项使得每一位国人为之痛心,普通平民身居低位没有办法,只能任人摆布。

但是朝廷之中却有许多栋梁之才,他们认为要向西方学习,即师夷长技以制夷,用西方人的军事技术来打败西方人。由此当时社会掀起了一股留学欧美的风气,清政府也派出第一批120名幼童奔赴美留学,但是真正回来的却只有94人,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早期留学运动的兴起


从明朝中后期开始的闭关锁国政策使得中国人很少与西方交往,清朝取代明朝以后,把这项政策继承的更加广泛和深入。康熙皇帝为了对付郑成功的海上政权曾经下令沿海居民内迁三十里。虽说最终取得了统一,但却为清朝末年的败落埋下了伏笔。因为闭关锁国不与外面世界交流的原因,清政府自以为大清就是天朝上国,国人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更可笑的是在鸦片战争中还采用迷信的方法手段来驱赶敌人。

随着中外战争接二连三的失败使得清朝内部的一些开明大臣意识到必须向西方学习了,这就促使了早期洋务运动的兴起。洋务运动最初的目的是自强求富,自强需要向西方学习他们的军事技术,用来改变清朝落后的面貌。这在引进发展的过程之中,留学生就起到了最主要的作用。


从当时的一部分留学生来源来看,许多留学生都是社会底层人士,他们的家里基本上都是养不活他们了,从而想着他们能够去外面有口饭吃都好,至少不会在国内饿死。

这样的留学生群体普遍具有吃苦耐劳,勤奋好学的品质。想想也知道,当时的达官贵人也舍不得将他们的子女往外国送,在他们眼中,西方都是蛮夷之国,且留学对于科举并无帮助,无法让孩子步入仕途。

而朝廷中管辖此事的人也不会选拔他们,这些好吃懒做的公子哥去了只会添乱,根本谈不上为国家复兴做贡献,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清政府挑选了120名留学生出发,他们承载着清朝未来的希望。清政府对他们的考核淘汰了一些不合格者


这场原定的留学时间在历史的记载之中为十五年,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之中,这些留学生的衣食住行都是由朝廷支付。因为是在外国生活,物价难免会比国内贵很多,再加上留学时间长,对于清政府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几十万两的白银可不能在一些不用心的人身上打了水漂,所以当时清政府还专门为这些海外学子设立了考核项目。据说每一年都会对这些留学生进行综合考核,如果能力实在不行的人就会被相关官员接送回国,要知道那个时候的资源也是十分有限的,不能把名额浪费在这些无用之人身上,通过这种考核机制淘汰掉了一些人。

水土不服死掉了一些留学生


在中国古代一直有这么一个传统,当家属要奔赴远方的时候,家里人总是会叫他带一点家里的水和土,说是在外面过的不习惯,身体不适应就喝点家乡的水,闻闻家里的泥土芳香。

当然故事说是这么说,真正具有效果的话那也有待考证,但这个做法却从侧面反映了一个问题,中国人对于奔赴远方会产生水土不服的生理反应。

不知道外国人有不有这种疾病,但是很多中国人都会产生这种现象。而当时奔赴美国留学的120名学生当中,他们很多都还只是十几岁的孩子,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根本没有发育成熟,骤然离开父母来到美国的陌生城市,很容易发生水土不服。而当时的西方也搞不懂这种疾病的产生机制,所以有些身体抵抗能力差的留学生就在水土不服之中死去了。

国内外的巨大反差使得一些留学生不愿回国


不出去看看,永远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这是我们现在经常说的一句话,放在那些留美儿童身上也照样适用。当时的清朝是民不聊生,当官的腐败成风,底层民众根本就没有什么活路可言,所以才爆发了各种农民起义。

这些留美儿童大部分都是穷苦人家出身,心中非常明白即使回国报效朝廷,仕途之路亦是会走得十分坎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