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685~762)名隆基,武则天之孙,唐睿宗李旦第三子,在位44年。武则天死后,韦皇后毒杀了唐中宗李显,准备自己登基称帝。李隆基发动羽林军攻入宫中,杀死韦皇后,然后拥睿宗李旦复位。712年,睿宗禅位给李隆基。他初登帝位时励精图治,任用贤才,鼓励生产,改革弊政,使得唐王朝政治安定、国力强盛、百姓富庶,经济文化发展到了封建社会空前绝后的顶峰,史称“开元盛世”。但他晚年变得骄傲怠惰,宠溺杨贵妃,重用杨国忠、李林甫和宦官高力士等奸臣,使得政治一片混乱。天宝十四年(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成为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平息后不久,唐玄宗禅位于肃宗,后抑郁而死,终年78岁,葬于泰陵(今陕西城县东北15千米的金粟山)。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之孙,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故又称李三郎,母窦德妃。[1]先天元年(712年)至天宝十五年(756年)在位,因安史之乱退位为太上皇,是唐朝在位最长的皇帝,亦是唐朝极盛时期的皇帝。
唐垂拱元年(685年)八月,李隆基生于东都洛阳,生性英明果断、多才多艺。初封楚王,后改封临淄王,历任卫尉少卿、潞州(今山西长治)别驾。[2]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时,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集团。先天元年(712年),李旦禅位于李隆基,李隆基于长安太极宫登基称帝[1]。唐玄宗在位前期,在政治上很有作为。他勤于政事,从各方面采取措施,巩固和发展了唐朝政权。唐玄宗注意拨乱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开创了唐朝的极盛之世——开元盛世。但是在位后期逐渐怠慢朝政、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且宠爱杨贵妃,加上政策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塞外民族试图来稳定唐王朝的边疆,结果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埋下了唐朝中衰的伏笔。天宝十五年(756年)太子李亨即位,尊其为太上皇。
宝应元年(762年)病逝于长安神龙殿,终年78岁,葬于金粟山,名为泰陵。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