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里面提到过:开导。事实上,我相信你对自己的状态以及自己的心境已经做过了彻底的分析,所以,对于很多问题,你并不需要开导者。并且,开导,并不会让一个人得到什么,因为对于很多人来说,更为关键的是:解决问题。当然,在这里,我只是大体地说了一下。关于心理咨询,因为你本人并没有接受过,或者只是通过别人的描述有一些了解,或者也就是从其他地方的资料里面得一些关于心理咨询的信息。所以 ,对于心理咨询,你是又想又怕。那么,我可以用如下的回答来排除你的担忧。
心理咨询,并不会以开导人为主要目的。开导人,这样的行为,只是大众所作的事情。开导的主要目的是让你接受,让你坦然地接受现在所面临的一切问题和困境。而咨询师更多的时候,则是与你一同去看清你的问题,去接受你的问题,并由此想到积极的办法来解决你的问题。也可以说:引导你去更客观地看清自己。而不是开导着让你去接受什么。如果一个咨询师术要所采用的技巧让你感觉到是在开导你,那么,我相信没有这样的咨询师。或者,现在你所面临的是关于生死的问题,否则,开导这样的行为一般是不容易出现在咨询进程中的。
同时,也看到了你所说的:你对自己的问题看得很清,对于很多有关心理治疗的资料也是看了一些。但是,自己还是有一些问题需要别人的解释,一些非常详细的解释。或者,在其中,你就可以更好地解决自己的问题。那么,对于你来说,并不是害怕得不到相应的帮助,或者,你所害怕的是上当受骗,是不能腹到如你所愿的那样的帮助。所以,对于你来说,是以一种又外行又内行的眼观来看待这样的咨询。而在你没有进行的时候,你就已经担心于自己并不能在这样的咨询里得到自己所想得到的。又怎么会去呢?
事实上,很多在咨询开始之前,对咨询师是非常怀疑的也非常担忧的。一方面怀疑对方是否会拥有足够的资历来帮助自己,另一方面,又担忧自己的情况被对方所掌握,是否 会有一些不必要的影响之类的。总而言之,在咨询开始之前的一个阶段,咨询者与咨询师的关系是敏感而又微妙的。这样的开端,在很多咨询当中都会出现。你现在所拥有的心态,也是非常普遍的。并不存在什么问题。如果你对此并不担忧,就只能说明你习惯了咨询,或者,本身就没有什么大的问题。因此,请不用担心。咨询师,或者是治疗师, 在你们看来会让你们感觉到压力,这是因为他们在你们面前,本身就是一个强有力的人物,会无形之中加重你们的心理压力。正因为如此,开始的时候,都会有这样的感受。
所以,我可以对你说:一切,都并没有问题。如果你真的需要帮助,趁有时间的时候,可以去咨询:)
最后说一点:如果心理咨询或者是心理治疗是无效的话,我相信心理疗法已经在上个世纪已经灭绝了。它之所以越来越兴盛,是因为它对人们来说是必要的,是有效的。因此,请不要用一种怀疑的心态去对待它。同时,也没有任何一个咨询师在不了解你的前提下就会套用你所看到的治疗方法,更多的时候,咨询师是需要全面衡量,然后再特异性的制定治疗方案。虽然听起来治疗方法是一样的,但是,其间会有不同的插曲。所以,你所看到的资料,只是一种大体上的描述。
所以,我也可以说:正因为你了解了一些信息,所以,才会有这样的看法。因此,不全面的了解,很多时候只会误导我们,而不是帮助我们。即使书上讲到了森田疗法,脱敏疗法等等,可是,你知道在面对不同的人的时候应该怎么样去处理,怎么去引导,怎么样安排方案么?不,你不知道。因为你不是咨询师,所以,你可以带着试试的心态去接触,这样的话,你就会在应有的孩御下慢慢接触到真实的咨询师。我相信在你们的关系进一步发展之后,你就会明白,咨询师能够给予你的帮助,超出了你的想象。
你迷路了,就要请教别人。你又不相信别人,自己又分辨不清,可以试试啊,摸着石头过河,很多真理都是试出来的。不敢试,是不会有作为的。
我想你生活中没有朋友.而且你自己也很虚伪,从不愿意和别人说你的心里话.其实你只要在网上交一个志趣相同的朋友就好了,因为你太孤独了.你不会关心别人,别人也没关心你,你太空虚了.记住交这个网友,不能见面,价值关要和你是一致的!
慢慢来嘛.让时间来解决你的问题才是最好的方法,很多事都是时间的事.
我不大明白你说的消极心理暗示是指什么...不过,那些所谓的克服心理问题的方法,不一定是对每个人都适用的,不然的话,还要心理咨询师做什么呢?所以我觉得,你要是觉得真的有必要,还是去找专业的人咨询一下好了.因为不知道你的情况,我也不敢说一定有效,因为心理咨询不是像医生开药方一样,可以很快见效的,一般都是要有一个连续的过程,而不是一两次的面谈就可以解决的,而且一个咨询师,不可能适合所有的来访者...
怎样去看心理医生
据报载:与克林顿闹绯闻的莱温斯基,一家四口每月请心理医生调整心态的心理保健费就是好几百美元,且她家几口人心理均属正常。这种情况在西方发达国家的中等收入家庭里,是极其正常和普遍的。
如今中国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在改革开放中人们的旧有生活方式与观念不断受到冲击与碰撞,心理问题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大家在忙学习、忙事业、忙挣钱中,又拿不出太多的精力来分析、研究和解决自身的心理难题。于是,应运而生的心理咨询与治疗部门在大、中型医院中到处可见。去看心理医生,已渐渐被许多人所接受,心理保健问题得到了多方面的重视。
那么,与心理医生打交道,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想好开头说什么。一些求医者见到医生后情绪波动很大,不知从何谈起,浪费了许多时间。事先想好“开场白”,几句话就能进入主题,给医生一个好感觉。
把心理医生看作是一个特别亲密的朋友。心理问题,大多要有情感上的倾诉,这是“病人”和医生的共同愿望,一点儿也不矛盾,且医生会对你的“泄密”给予绝对的保密。因此,面对心理医生,尽可能敞开心扉。
倾诉要有所节制。人在激动时易失控,一肚子的烦恼和苦水恨不得全都倒出来,从时间上考虑,你的倾诉在10~30分钟即可。
“有问必答”比“拐弯抹角”更利于沟通。一些求医者存在种种顾虑,有的人说到一半时忽然又后悔了,改变了主题;有些人因怕露丑、害羞等原因不肯说关键的问题,这都不利于达到医治心病的目的。对医生的提问最好是有问必答,使医生的分析、判断更准确。
不必过分地关注自我的表现与形象。求医不是求职或与上级领导谈话。医生并不太关心你表层的东西,而是更注重解决你的心理问题。在与医生的谈话中,你要尽可能地放松一些,不要在说话中过多考虑方式方法和技巧。有话直说,“开门见山”为最好。
防止就事论事地纠缠于细节之中。有些人生怕医生不了解自己的经历与问题的发生、发展和现状,用大量时间去讲述一件事的细节。其实,这是不必要的。医生更关注你的思想观念及对问题的认识。对于事情的叙述,先可大致讲一讲,然后等医生提问再说。
不要期望由心理医生给你“决策”。比如说离不离婚,与恋爱对象是否继续保持关系等问题,不少咨询者希望医生给一个明确的答复。而心理医生的职业准则恰恰是避免这种不能完全负责的“硬性指导”。他们只能给你讲些观点和道理,启发、疏导你的“症结”,最后的“大主意”还得由你自己拿。
不要希望一次咨询就“根治”。解决心理问题往往要有一个过程,那种希望“一点通”、“仙人指路”的走捷径想法是不现实的。如果与医生面谈不便,还可以电话交流。
心理问题不要等成了“心病”时才去求医。现实中,心病不算病的观念还很有市场,不到万不得已,人们似乎还不愿与心理医生打交道。其实预防心理疾病与心理疾病的及早治疗更为重要,在“心理才感冒,还未发高烧”时就应该去找心理医生了。
对于有关“性”的问题,最好能找同性别的医生。尽管心理医生在诊治病人时有严格、严肃的科学态度,但涉及到”性“的问题,同性之间说话更为方便和深入些。退一步说,如果找不到同性医生,向异性心理医生谈“性”的问题也是可以的,不必过分紧张。在医生眼里,患者的性别是无关紧要的。
找到理想的心理咨询师,能解决一些问题,但不可以解决全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