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上已经开始接受了。
2019年05月29日七十二届世界卫生大会审议通过《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首次纳入起源于中医药的传统医学章节。外感病、脏腑证等中医病证名称,成为国际疾病“通用语言”。
第七十二届世界卫生大会审议日前通过《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首次纳入起源于中医药的传统医学章节。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报告》指出,ICD—11包括一个题为“传统医学病证—模块1”的补充章节,将起源于古代中国且当前在中国、日本、韩国和其他国家普遍使用的传统医学病证进行分类。
扩展资料:
此次里程碑式成果,使中医药在临床、科研、教育、管理、保险等领域拥有国际标准化语言的“通行证”,对推动中医药国际化步伐具有划时代意义。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表示,ICD—11的正式发布,有助于中国建立与国际标准相衔接并体现中国中医药卫生服务信息的统计网络,从统计分析的角度彰显中国中医药服务在人类健康服务中的能力和地位,有利于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中医药与世界各国医疗卫生体系融合发展,为世界各国认识中医药,了解中医药,使用中医药奠定基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外感病、八纲证等病证首次纳入国际疾病分类世卫组织为何
最最重要的原因是:缺乏标准化建设。
西方人非常迷信数字,任何事情都要用数字说话,西医就是建立在数字统计学分析基础之上的。西医的任何一个研究成果,都要进行严格的统计学分析,并且逐渐建立标准化。
而中医和西医的最大区别就恰恰在于:西医讲求细节,而中医最最讲求“整体观念”,对细节则缺乏深入探索。
中医长期以来没有建立健全完善的统计学分析体系,往往以个人经验为主,这就导致很多似是而非的东西出现,譬如泛滥民间的多种以讹传讹的谬论层出不穷(譬如:皮肤病需要忌鸡鱼牛羊肉等“发物”,黑色食品治疗白头发等等)。
没有统计学分析基础,就不可能会建立健全标准化建设。
如果你拿出来的东东没有数字支持的依据,西方人是不可能认可的。
故而,时至今日,中医还没有完全走上世界。
国际比较认可数据,西药治愈率,副作用和有效成分,作用机理都研究的到,
中医中药,争议很大,,中国人比较爱守旧,有好有坏,
只能说,现在物理化学生物等认知体系,和中医不搭边。
其实国内市场已经给出了答案
中国医学有几千年发展史,都是祖先们通过自己亲身体验研发出来的配伍。西方人不会理解也不会认可使用的。我个人看法是没必要让他们认可啊。咱老祖宗的东西为啥非要让他们利用呢?
此次疫情,让国家、国人从盲目、盲从中冷静下来,清醒的认识到自己手里有中医药这一法宝,而且从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上也能看出来懂得挖掘、保护和利用了,虽然有些晚,但是还来得及。所差的就是部分国民的素质和意识还停留在对中医药的错误理解上,不过回看历史,区区螳臂也阻挡不了历史前进的车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