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数据看,城商行的净利润增速要明显高于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根据同花顺(300033,股吧)iFinD统计显示,南京银行(601009,股吧)、宁波银行(002142,股吧)、北京银行(601169,股吧)今年前三季度的净利润增速均在10%以上。而国有大行工、农、中、建的净利润增速均不足1%。股份制银行中,除平安银行(000001,股吧)外,其他银行的净利润增速也都在10%以下。
时间回溯至2012年,当年国有大行前三季度的净利润增速还均在10%以上,不少股份制银行的净利润增速在30%以上,一些更是突破了40%。即便是在2013年,绝大多数上市商业银行也都维持着双位数的净利润增速。不过在2014年,进入个位数增长的国有大行则明显增多。
相比之下,2015年更是让人大跌眼镜。以今年前三季度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增速来看,据同花顺iFinD统计显示,在16家上市银行中,中国银行以0.31%排名垫底。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的净利润增速也分别只有0.51%、0.59%和0.66%。而去年同期,四大国有银行还都在7%以上,农业银行更是在10%以上。
根据中国银行发布的三季报显示,今年前三季度,集团实现净利润1378.74亿元,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1315.4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0.79%和0.31%;净资产收益率15.02%,同比下降3.01个百分点。
具体来看,中行净息差2.14%,同比下降0.12个百分点,而非利息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为30.97%,同比下降0.09个百分点。其中,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714.84亿元,同比下降0.82%。
在上市银行中,南京银行略显另类。其不仅以接近25%的净利润增速排名榜首,更是比去年同期增速还高。对此,申万宏源(000166,股吧)分析师认为,规模扩张、中间收入增长和成本收入比改善是贡献净利润增长的主要因素,比如手续费净收入同比增长76.9%,贡献净利润增长15.3%。
不良普升
相比净利润增速的下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情况更为外界关注。而这直接关系着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
根据同花顺iFinD统计显示,除了宁波银行不良贷款率相比去年同期有所下降外,其他上市银行均在不同程度上有所上升。其中,兴业银行(601166,股吧)、农业银行、招商银行(600036,股吧)、华夏银行(600015,股吧)、浦发银行(600000,股吧)不良贷款率增幅靠前。在目前16家上市银行中,截至今年第三季度末,不良贷款率最高的是农业银行,其次是招商银行、兴业银行。
农业银行三季报显示,截至2015年9 月30日,本集团不良贷款余额1791.58亿元,比上年末增加541.88亿元;不良贷款率2.02%,比上年末上升0.48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218.30%,比上年末下降68.23个百分点。中信建投银行业分析师认为,虽相较同业,农业银行拨备覆盖率仍然较高,但下降速度不减,未来下调拨备覆盖率的缓冲空间进一步缩窄,资产质量对业绩的影响将更为直接。
作为不良贷款率增幅最为明显的银行,兴业银行在其三季度报告中称,不良贷款及关注类贷款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受经济增速放缓、产业结构调整、民间借贷、担保链等因素影响,个别地区个别行业信用风险有所加大,出现偿债能力下降、资金紧张、资金链断裂等情况的企业有所增加。与此同时,由于风险的化解、不良资产的清收和处置尚需时日,多种因素导致公司不良贷款和关注类贷款有所增加。数据显示,截至三季度末,兴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274.87亿元,较期初增加99.43亿元;不良贷款率1.57%,较期初上升0.47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前三季度,资产减值损失同比增长82.38%,拨备覆盖率189.64%。
市场化冲击
不良贷款率上升加大了市场对于银行资产质量的担忧。但从目前来看,挑战恐怕还要继续。10月23日,除了宣布进一步实施“双降”政策,央行还明确表示,对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等不再设置存款利率浮动上限。此举意味着,我国利率管制已经基本放开。
央行有关负责人在就降息降准以及放开存款利率上限进一步答记者问中表示,随着存款利率上限的放开,金融机构在利率受保护情况下“规模即效益”的传统经营模式将不可持续。
一位券商银行业分析师对新金融记者称:“我们已经看到银行间存款挂牌利率出现了明显的分化。有着较强的自主定价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的优秀银行,将会在这场比拼中生存和胜出。”
中信建投曾发布报告称,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成本之一是:20世纪80年代的储贷危机不断蔓延,最高峰每年500家银行倒闭或被迫接受政府救援。而主要原因在于,中小银行议价能力不强、吸储能力有限;储贷机构的业务受限严重。银行业破产直到利率市场化改革5年后才开始好转。
在业界看来,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初期的环境与我国大致相同。而从美国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主要举措来看,大致包括,调整存款结构,缓释资金来源压力;调整贷款结构,增加利率敏感性资产;提高存贷比,减轻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业的负面冲击;加快发展中间业务,改善收益结构;利用金融创新工具来规避利率风险;优化客户结构,提高风险定价能力。
根据一些机构的研究,利率市场化使得日本的银行净利息收入占比下降、银行集中度提高、金融创新产品增多。不过在德国,利率市场化则体现出非典型性。与美、日在利率市场化中金融脱媒和由此带来的金融业震荡不同,德国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并未出现明显的金融脱媒。在其看来,这归结于德国的全能银行制度。
总结美、日、德等利率市场化的成败经验,学者们认为,混业经营或有助于提升利率市场化过程中金融机构的适应能力和金融体系的稳定性,而混业经营也将对我国目前分业监管的金融监管模式提出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