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震是怎么形成的?
地震是人们感觉和仪器查觉到的地面振动。它与风雨雷电一样,是一种极为普遍的自然现象。地震的内在原因是地壳内部积累的应变能突然释放或人为因素引起地球表层的振动。按地震发生的原因可分为人工地震和天然地震两大类型。人工地震是由于人为活动引发的地震,如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矿山开采等造成的地面振动,这类地震引起的地表振动轻微,影响范围不大,很少造成地面的破坏。天然地震指自然界发生的震,按其不同成因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①构造地震②火山地震③陷落地震。
破坏性地震指造成人畜伤亡和经济损失或造成地表破坏的地震事件。这是地震学、地震预报、地震工程、抗震救灾等研究的主要对象。
二、什么是震源、震中、震源深度?
地震的震动发源处称震源,地面上某一点到震源的距离就是震源距。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称震中。地面上任一点到震中的距离称震中距。从震中到震源的垂直距离称为震源深度。地震一般发生在地表以下几公里至数百公里,根据震源深度不同可分为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60公里)、中源地震(震源深度为60——300公里)、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大于300公里)。
三、什么是震级?
震级是按一定的微观标准,表示地震能量大小的一种量度,它和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大小密切相关,释放的能量越大,震级越大。5级和5级以上的地震称为中强震或强震,5级以下、3级以上的地震称为小震或弱震,3级以下、1级以上的地震称为微震,小于1级的地震称为超微震。通常3级以上的地震,人们才有感觉,称为有感地震,5级以上便能造成破坏,称为破坏性地震或强烈地震。目前记录到的震级最大的还没超过8.9级。
四、什么是烈度?
烈度是表示地震强度的一种方式,指地震时地面受到垢影响或破坏程度。烈度的大小,是根据地面振动的各种现象综合评价的。我国将烈度分为12度。烈度不公与地震本身的大小(震级)有关,而且还与许多因素有关,如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构造、土质条件、建筑物类型和质量、地基好坏等等。一般来说,震中区的烈度最大,向外逐渐递减,但由于受到构造和其它环境因素的影响,其递减速度在各个方向并不相同。鉴于工程建筑的需要,每个地区都设定了一个基本烈度。基本烈度是地震科学工作者通过对该区大量的历史地城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与综合得来的结果。基本烈度确定之后,工程设计者再根据建筑物的使用年限以及各建筑部分的重要性,制定建筑物的抗震烈度并根据这一标准进行设计。
五、什么是地震带?
具有成因联系、地震密集的地理分布地带,称之为地震带。
全球主要有环太平洋地震带(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日本列岛、台湾岛、菲律宾岛和新西兰)、欧亚地震带(又称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它贯穿印度尼西亚西部、缅甸,我国横断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帕米尔高原和地中海及其沿岸)和海岭地震带。
地震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一起来看
地震的产生和类型
地震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两大类。天然地震主要是构造地震,它是由于地下深处岩石破裂、错动把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到地面引起的房摇地动。构造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90%以上。其次是由火山喷发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7%。此外,某些特殊情况下了也会产生地震,如岩洞崩塌(陷落地震)、大陨石冲击地面(陨石冲击地震)等。
人工地震是由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如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动;在深井中进行高压注水以及大水库蓄水后增加了地壳的压力,有时也会诱发地震。
地震波发源的地方,叫作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叫作震中。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通常将震源深度小于70公里的叫浅源地震,深度在70-300公里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于300公里的叫深源地震。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如1976年的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2公里。
地震是地球内部介质局部发生急剧的破裂,产生地震波,从而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地震开始发生的地点称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
引起地球表层振动的原因很多,根据地震的成因,可以把地震分为以下几种:
1.构造地震
由于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称为构造地震。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约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
2.火山地震
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只有在火山活动区才可能发生火山地震,这类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
3.塌陷地震
由于地下岩洞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称为塌陷地震。这类地震的规模比较小,次数也很少,即使有,也往往发生在溶洞密布的石灰岩地区或大规模地下开采的矿区。
4.诱发地震
由于水库蓄水、油田注水等活动而引发的地震称为诱发地震。这类地震仅仅在某些特定的水库库区或油田地区发生。
5.人工地震
地下核爆炸、炸药爆破等人为引起的地面振动称为人工地震。 人工地震是由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如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动;在深井中进行高压注水以及大水库蓄水后增加了地壳的压力,有时也会诱发地震。
地震波发源的地方,叫作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叫作震中。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通常将震源深度小于70公里的叫浅源地震,深度在70-300公里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于300公里的叫深源地震。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如1976年的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2公里。
其实,地震就是地动,是地球表面的振动。 引起地球表面振动的原因很多,可以是人为的原因,比如核爆炸、开炮、机械振动等;同样也可以是自然界的原因,比如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落地震等。
按照地震的不同成因,我们可以把地震划分为五类:
1. 构造地震:构造地震发生的原因,是地下岩层受地应力的作用,当所受的地应力太大,岩层不能承受时,就会发生突然、快速破裂或错动,岩层破裂或错动时会激发出一种向四周传播地地震波,当地震波传到地表时,就会引起地面的震动。世界上85%-90%的地震以及所有造成重大灾害的地震都属于构造地震。
2. 火山地震:由于火山爆发引起的地震。
3. 水库地震:由于水库蓄水、放水引起库区发生地震。
4. 陷落地震:由于地层陷落引起的地震。
5. 人工地震:由于核爆炸、开炮等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
现代科学对地震的成因作了以下解释:
由于地球在不断运动和变化,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在地壳某些脆弱地带,造成岩层突然发生破裂,或者引发原有断层的错动,这就是地震。
地震绝大部分都发生在地壳中。
地震共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诱发地震四种。
构造地震是指在构造运动作用下,当地应力达到并超过岩层的强度极限时,岩层就会突然产生变形,乃至破裂,将能量一下子爆发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