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民族工商业包含了哪些方面

2025-05-07 07:20:48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以行业分,纺织、面粉最为出名
以家族分:
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冬,无锡历史上第一家由民族资本兴建的现代工厂--业勤纱厂,在东门外兴隆桥鸣响了开工的汽笛。从此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无锡进入了民族资本最为繁盛的时期,并成为全国著名的工业基地。

中国早期几乎所有的资本家一样,“业勤”的业主杨宗瀚(藕芳,1842~1910)、杨宗濂(艺芳,1832~1906)弟兄与官僚有着难分难舍的关系。
他们的父亲与李鸿章同年参加会试,又因对病中的李倍加照顾,结下了泽被后世的友谊。杨氏兄弟也曾做过官,艺芳甚至高达一品。杨宗瀚的“实业”经历也是从
“官办”开始,他是著名的官督商办企业上海机器织布局的会办,但一场被传为盛宣怀玩猫腻故意放的火,使之成为替罪羊。这个历史上永远的迷团,让他愤而返
乡,并成就了无锡的第一家工厂。
1896~1906
年是业勤纱厂发展的黄金时期。随着第一代创办人的逝去,杨氏堂兄弟间的内耗把“业勤”引向末路。但“旗杆下杨家”无锡望族的地位,今日余荫尤在。杨家后嗣
中最著名的是宗濂的儿子翰西(1877~1954),他1911年创设无锡电话股份有限公司,是无锡电信业的先驱。
如果说杨家留下鼋头渚供后人赞叹,那么周氏家族曾经轰轰烈烈的产业,则更让人感慨“守业”难于创业。
周舜卿(廷弼,1852~ 1923),
出生于东绛一个贫寒家庭,16岁即走上一条当年许多无锡少年的谋生之路:到上海做学徒。这小子能从千万个无锡学徒中脱颖而出,并在《无锡市志》里留下名
字,得于他的敏锐。他很早便认识到精通外语的优势,硬是省下每天的午餐费,每天坚持步行10余公里去夜校学习英语,3年下来成就了一口流利的
English。奇遇发生了:一次,这个小店员突然在地上拾到一张1000元的支票,这是他认识的英商大明洋行大班帅初的,他又一次战胜自我,拾金不昧。
既有水平又有人品的小周因此被洋人帅初聘用,并建立了深厚友谊。帅老板回国后,把厂子全面交给他负责,病逝前又留下遗嘱,把厂子送给他。周舜卿传奇致富,
又巧于经营,不到20年即跃升20世纪初少有的百万富翁。(有人认为周舜卿就是《雷雨》中周朴园的原型,周朴园的一句“无锡是个好地方”让全国人民都知道
了无锡这个地方)
1904
年,他在家乡周新镇创办了无锡了第一家机器缫丝厂--裕昌丝厂。他更著名的业绩是1906年在上海首创私营信成商业储蓄银行,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家商业储
蓄银行。周舜卿致富不忘乡梓,在东绛大兴公益事业,并将东绛更名为周新镇。以致现在东绛人士还常有恢复“周新”旧名,再兴当年盛况的想法。可惜的是周氏的
产业传到他的儿子手里就衰败了,史料上称其负责经营的长子“不善经营,生活上挥霍无度”。

随着薛福成故居的恢复和开放,当年与荣氏“面粉大王”、“棉纱大王”并驾齐驱的荣宗敬女婿薛寿萱(1900~1972)“丝业大王”的形象也将得以重
现,年轻一辈对无锡昔时辉煌的认识将从荣氏家族得以更广阔的延伸。“丝业大王”的路程,也正是从薛福成那带有仓房的奇特住宅里开始的。

为薛福成的长子,厌倦了官场的薛南溟(1862~1929),凭借着父亲遗下的丰厚不动产足以过上传统士大夫们悠闲的“隐居”生活,但那样他也就不是崇尚
“洋务”的薛福成的儿子了。他利用父亲的仓房替洋行收购蚕茧,从中赢利。他的过人之处更在于敢承认自己无管理实才,放手把企业交给一个叫徐锦荣的海宁能人
去打点,甚至把一家厂定名为“锦记”来褒扬他。后来,他在选择接班人上,又果敢地违背封建传统,弃长子不用,任用了美国伊里诺大学毕业的海归派幼子薛寿
萱。薛氏“永泰”系统在抗战前夕至为鼎盛,丝车达6674台,员工愈万。其“金双鹿”品牌迄今仍为世界生丝名牌。
说起“唐家里”,许多老无锡都混淆不清了。其实唐姓的大资本家有两支。唐家的祖父是在“布码头”一带开布庄的。无锡毗邻产棉区,乡间活跃的商业资本,促使这一带的土布、加工成为农民主要的副业,开始“以花易布” ,后来是外国资本介入的棉-洋纱-土布的交易。唐保谦(1866~1936)先是与9个朋友合办了九丰面粉厂(1910年)。完成了“从旧商人转化为实业家的重要转折”。1920年又与薛南溟等人合股,在周山浜开办了庆丰纺织厂。 1922年,唐保谦之子,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纺织企业管理硕士唐星海(1900~1969)回国负责此厂,庆丰成为无锡纱厂后起之秀。至抗战前夕,唐氏集团资产在无锡6大资本集团中占20% 。

保谦的堂弟唐骧庭(1879~1960),青年时代也是个布商,无锡著名的“世泰盛”就是他的产业。1917年,他和几个朋友一起,投资一个尼姑开办的织
布厂,名为“冠华”,后又改为“丽华”。他们抓住一次大战爆发,外资无暇东顾之机,又创办丽新染织厂,使之成为远东少有的集纺、织、染于一体的全能厂。其
子唐君远大学毕业后,从厂里的职员做起,后任该厂厂长。1935年,他们又联合庆丰、申新三厂的资本家,共同创办我国第一家生产精纺呢绒的工厂--协新毛纺织染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