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扩张说依据:(1)海底岩石比较年轻,最古老是岩石不超过2亿年;(2)在大洋中存在大洋中脊,大洋中脊是洋底岩石最年轻是地方,年龄相同的岩石在大洋中脊两侧对称分布;(3)在距离大陆较近的地方,存在海沟和岛弧,海沟处是大洋中岩石最老的地方,也是大洋地壳消失的地方。
该学说的主要证据是,印度洋洋中脊区的磁异常呈条带状,正负相间、平行于中脊的延伸方向,并以中脊为轴呈两侧对称,其顺序与年代一致,证明洋底是从大洋中脊向外扩展大洋中脊的扩展而成;转换断层概念的提出,使岩石圈水平位移成为可能,也说明大洋中脊的扩张新生洋壳和海沟带的洋壳俯冲消减的消长平衡关系。测算结果表明,太平洋的扩张速率为每年 5-7厘米,大西洋为1-2厘米。海底扩张学说是大陆漂移学说的新形式,也是板块构造学说的重要理论支柱。
在洋底扩张过程中,其边缘遇到大陆地壳时,扩张受阻碍,于是,洋壳向大陆地壳下面俯冲,重新钻入地幔之中,最终被地幔吸收。这样,大洋洋壳边缘出现很深的海沟,在强大的挤压力作用下,海沟向大陆一侧发生顶翘,形成岛弧,使岛弧和海沟形影相随。
海底扩张说的诞生,可以解释一些大陆漂移说无法解释的问题。当年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被赫斯教授的“海底扩张”学说所代替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60年代后,被人们一度冷落的“大陆漂移”学说又重新受到人们的重视。
海底扩张说在大陆漂移说的基础上,把洋中脊的扩张与海沟岛弧的俯冲联系起来,即认为大洋水体虽然是古老的,但洋底因不断更新而具新洋壳,而大陆则是由不同时代的陆块不断裂解、拼合和增生而成。
海底扩张说验证主要的有以下两个方面:①1963年F.J.瓦因和D.H.马修斯用地磁场极性的周期性倒转的地磁反向周期特征,对印度洋卡尔斯伯格中脊和北大西洋中脊的洋底磁异常特征作了分析。洋中脊区的磁异常呈条带状,正负相间,平行于中脊的延伸方向,并以中脊为轴呈两侧对称,其顺序与地磁反向年表一致。这就证明了洋底是从洋中脊向外扩展而成,洋底磁异常条带因顺序相同而具全球可对比性。②1965年J.T.威尔逊提出了转换断层的概念,这就使岩石圈水平位移成为可能,也因此阐明了洋中脊的扩张新生洋壳和海沟带的洋壳俯冲消减的消长平衡关系,即扩张与消减速率相等。
海底扩张学说是有关岩石圈发展的一种学说。1961年由美国赫斯和迪茨提出。该学说认为地幔内存在着热对流,变化了的地幔顶部的玄武岩熔岩物质,形成高温上升流,在大洋中脊隆起,侵入并上升涌出,遇水作用成蛇纹石化,从而形成新的大洋地壳,将原先存在的大洋地壳不断向外推移,使整个海底不断自大洋中脊向两侧扩张。至海沟一岛弧一线受阻于大陆而俯冲下沉,又融熔于地幔中,达到新生和消亡的消长平衡,使洋底地壳在于-3亿年间更新一次。该学说的主要证据是,印度洋洋中脊区的磁异常呈条带状,正负相间、平行于中脊的延伸方向,并以中脊为轴呈两侧对称,其顺序与年代一致,证明洋底是从大洋中脊向外扩展大洋中脊的扩展而成;转换断层概念的提出,使岩石圈水平位移成为可能,也说明大洋中脊的扩张新生洋壳和海沟带的洋壳俯冲消减的消长平衡关系。测算结果表明,太平洋的扩张速率为每年 5-7厘米,大西洋为1-2厘米。海底扩张学说是大陆漂移学说的新形式,也是板块构造学说的重要理论支柱。
海底扩张说依据是:
1. 海底岩石比较年轻,最古老是岩石不超过2亿年。
2. 在大洋中存在大洋中脊,大洋中脊是洋底岩石最年轻的地方,年龄相同的岩石在大洋中脊两侧对称分布。
3. 在距离大陆较近的地方,存在海沟和岛弧,海沟处是大洋中岩石最老的地方,也是大洋地壳消失的地方。
希望以上信息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还有其他问题,欢迎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