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汉学分为哪两派

2025-05-08 23:36:03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将清代汉学划分为吴派和皖派两大流派,系章太炎在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基础上,最早提出的创见。章太炎于1902年撰成《清儒》一篇,综论有清一代学术 的消长变化,揭示汉学的渊源、流派与特色。正是在这篇著名的经典论文中,章氏明确指出:“其成学著系统者,自乾隆朝始。一自吴,一自皖南。吴始惠栋,其学 好博而尊闻。皖南始江永、戴震,综形名,任裁断。此其所异也。”在章氏看来,属于吴派的学者有江声、余萧客、王鸣盛、钱大昕、汪中、刘台拱、李惇、贾田 祖、江藩诸人,属于皖派的学者有金榜、程瑶田、凌廷堪、胡匡衷、胡承珙、胡培、任大椿、卢文弨、孔广森、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俞樾、孙诒让诸人。在分 别列举其著述、评论其学术的基础上,章氏认为,吴派“皆陈义尔雅,渊乎古训是则者也”;而“戴学数家,分析条理,皆密严瑮,上溯古义,而断以己之律令,与 苏州诸学殊矣”。章氏对吴、皖两派的界定及其学术风格特色的揭示,可谓开近代以来汉学流派研究之先河,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与章太炎同时稍晚,刘师培于1904、1907年先后撰成《近儒学案序》、《近儒学术统系论》等文,对清代学术的诸多流派以及所涉及的各个领域提出了自己 的见解。比较而言,刘氏有关汉学流派的看法前后有所变化。在《近儒学案序》所列的目录中,刘师培并未单独分出以惠栋为代表的吴派,而是将惠栋归于戴震“东 原学案”之下,阮元、焦循等扬州学人亦列于戴震名下。随着研究的深入,刘氏的看法也逐渐趋于成熟和定型。在《近儒学术统系论》一文中,刘师培将清代学术大 体分为理学、汉学、常州学派、桐城古文学、扬州之学、史地学等类。在刘氏看来,其中的汉学一类自清初顾炎武等学者开创之后,基本可分为吴、皖两大派别。 “东吴惠周惕作《诗说》、《易传》,其子士奇继之,作《易说》、《春秋传》。栋承祖父之业,始确宗汉诂,所学以掇拾为主,扶植微学,笃信而不疑。厥后掇拾 之学,传于余萧客。《尚书》之学,则江声得其传。故余、江之书,言必称师。江藩受业于萧客,作《周易述补》,以续惠栋之书。”吴派传承之外,还有始自江永 的皖学。“戴震之学亦出于永,然发挥光大,曲证旁通,以小学为基,以典章为辅,而历数、音韵、水地之学,咸实事求是,以求其源。于宋学之误民者,亦排击防 闲不少懈。徽、歙之士,或游其门,或私淑其学,各得其性之所近,以实学自鸣。”并且,戴震之学还北传京师,南至扬州,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有段玉裁、王念孙、 任大椿、李惇、刘台拱、汪中、顾凤苞、顾凤毛、焦循、凌廷堪、阮元等等。堪称清代最有影响的汉学流派。可见,刘师培对汉学流派的划分及其评价已经与章太炎 大体相同。其后,梁启超在其名著《清代学术概论》(1920年)和《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1923-1925年)中,完全采纳并进而推阐了章太炎的说 法,认为:“汉学派中也可以分出两个支派,一曰吴派,二曰皖派。吴派以惠定宇(栋)为中心,以信古为标帜,我们叫他做‘纯汉学’。皖派以戴东原(震)为中 心,以求是为标帜,我们叫他做‘考证学’。”同时,梁启超也列举了与章太炎所论大体相同的隶属于吴派和皖派的学者,并进一步分析了两派的区别与特色,指出 “惠氏之学,以博闻强记为入门,以尊古守家法为究竟”,其治学方法“得以八字蔽之,曰‘凡古必真,凡汉皆好’”。戴氏之学则以实事求是为特色,“盖无论何 人之言,决不肯漫然置信,必求其所以然之故,常从众人所不注意处觅得间隙,既得间,则层层逼拶,直到尽头处,苟终无足以起其信者,虽圣哲父师之言不信 也”。 在上述提出并阐发吴、皖两派说的三家之中,影响最大的是章、梁二家。尽管章太炎在吴、皖两派之外,还提到以万斯大、万斯同、全祖望、章学诚等学者为代表的 浙东一派,梁启超在吴、皖、浙东之外又分出扬州一派。但由于两家所论皆以吴、皖两派为主并反复予以强调,因此而成为主张吴、皖两派说的代表。自此而后,学 者大多沿而袭之,吴、皖两派说遂在相当长时间内成为比较流行的看法,一般论著在涉及清代汉学相关问题时,大多以章、梁之说为依据。如萧一山于1924年撰 成《清代通史》中卷,其中论述汉学隆盛时期的乾嘉学术说:“惟就诸人之治学而言,大抵可分‘吴’、‘皖’两派:吴始惠栋,承其学者,有江声、余萧客、江藩 等,张惠言亦与此派接近。大抵好博尊闻,崇奉汉儒,汉人所是者是之,汉人之所非者非之,识不高而心不细,不能区别是非,其大短也。皖派始于戴震,承其学 者,有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等,而焦循亦与此派之精神接近。别择是非,深刻断制,而立说一以征验为主,其治学方法重精审,其治学精神贵创造,故此派之成 绩最为优良,乃乾嘉学派之主干也。”支伟成亦于1924年著《清代朴学大师列传》,不仅完全采纳章太炎的观点,专列“吴派经学大师列传”和“吴派经学家列 传”,收录东吴三惠(周惕、士奇、栋)和钱大昕等人,以及吴派学人沈彤、江声、余萧客、江藩、王鸣盛、孙星衍、洪亮吉、褚寅亮、汪中、李惇、臧庸等;同时 列“皖派经学大师列传”和“皖派经学家列传”,收录江永、戴震以及皖派学人金榜、程瑶田、洪榜、段玉裁、王念孙、任大椿、凌廷堪、孔广森、周永年、阮元、 焦循、凌曙、俞樾、孙诒让等。而且作者还多次向章太炎请教,其著述也经章太炎增删论订。侯外庐在其中国思想通史巨著中,论及十八世纪的专门汉学之时,也 说:“专门汉学分为吴、皖两派:吴派以吴县惠栋为首。……皖派以安徽戴震为首。”可以说,吴皖两派之分,几成学界定论。 就吴、皖二派说而言,其渊源虽可追溯至乾嘉学人,但真正从学术特色、师承源流着眼,明确划分出以惠栋为首的吴派和以戴震为首的皖派,则创自章太炎,成于刘 师培和梁启超。其中又尤以章、梁二人对后世的影响为最。可以说,吴、皖二派之分,初步揭示出乾嘉考据学内部不同流派以及学人之间师承渊源、治学范围和学风 特色的差异,也基本反映了乾嘉学术本来的历史面貌,对后世学者把握清代汉学的整体状况,了解汉学不同流派的学术特色,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进相关的研究, 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因此说,吴、皖分派的观点能在相当长时间内得到学界公认,确实是有一定道理的。当然,这一论断本身草创未 精,如有些北方的学者未能囊括,已囊括者有的归类不够确切,未能很好地凸显汉学发展的历史进程,其论也并非十分严密而稍有简单化之嫌,等等。但客观而论, 吴、皖分派说确有相当的历史依据,并且,其在清代学术研究领域的筚路蓝缕之功,是其他各家之说所无法取代的。

回答2:

清代汉学划分为吴派和皖派两大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