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也不是看不出,他眼里就压根没有韩信这个人,项羽在用人方面很失败,一方面刚愎自用,谁的话他都要杠一杠;另一方面难得用几个人,也是任人唯亲,根本就不给韩信眼神。所以韩信在这种家族企业,是没有发光发热的机会的。而刘邦,应该是和韩信接触不深,不了解他的思想和才能,在详谈之后他也认可了韩信的能力,不然不会重用他。
在萧何和韩信之间,其实还有一个贵人夏侯婴,他也是刘邦的老友。他一见到韩信就觉得这个人很不错,于是推荐给了刘邦,刘邦呢当时觉得夏侯婴打仗是能打的,但是看人估计不行,所以没有多了解,就给了韩信一个治粟都尉的名头,也算是给夏侯婴的面子。
萧何当时还兼任着后勤部长的活,所以韩信就有幸见到了萧何,两人一聊天就聊开心了。韩信对天下形势判断之精准,对刘邦和项羽两个人优点和弱点分析之透彻,让萧何咋舌,基本是想到一块去了,于是就推荐给了刘邦,刘邦一看连萧何都推荐了,那值得亲自面一面,于是乎好好聊了,之后就所见恨晚了。
刘邦当时的反应是:“於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没错刘邦不同于项羽,他有耐心有诚意,愿意好好听韩信讲话,而且用人不疑,觉得你对就会给你机会去做,之后韩信的用兵如神的神操作大家也都知道了,所以不管夏侯婴还是萧何,都没有看错人,而韩信的潜力,更是让他们惊讶。
这跟项羽和刘邦的识人的能力有关系,他们并没有很高的对人才识别的能力。先说刘邦,如果没有他的这帮兄弟拼命的帮他打天下,很大可能上这个天下的归属也不可能是他刘家的。这在当时刘邦侥幸先进入咸阳的时候,就可以看得出来。
当时刘邦进入咸阳以后,他刚想是怎么去搜刮民脂民膏,然后想把所有的金银财宝都给找出来。当时萧何及时的制止了他,并且让他去外面张榜,张榜的内容是不取民众的一针一线,而且还作出承诺要保护民众的安全,正是因为他的这个举动才赢得了咸阳的民心,使得他后来在咸阳的驻扎变得很顺利。
所以他的远见和萧何相比是差了很多的,这也是为什么萧何能够放下面子月下去追韩信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因为他知道韩信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帅才。得了韩信就相当于得了大半个天下,当然萧何的决定也是正确的,韩信为汉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反观项羽呢,他更是一个刚愎自用的人,他觉得天下间他是第一,就没有人敢称第二,他根本看不上韩信这种帅才,甚至会觉得韩信带兵打仗还不如自己。他会觉得可以凭借一己之力打败天下无敌手。这个表现也能很好的解释他在鸿门宴中为何不去杀刘邦,更是把刘邦放虎归山。并且最后更是惹得自己这边最大的谋士范增跟他闹掰,所以他更不会懂韩信的国士无双。
历史上韩信也是一个很著名的人物,对后人有着很大的影响。韩信能有如此大的成就自然也离不开旁人的指点,说萧何是他的伯乐一点也不为过。为何一代霸王项羽和有识人之能的刘邦都没有发现他的才能,却被萧何看出他的过人之处,是因为他比其他两个人更聪明吗?
韩信本身的才能是可以肯定的。在萧何月下追他前,韩信担任了治粟都尉一职,但韩信对这个职位并不觉得满足,认为自己在这个职位上并不能大显身手。与韩信有过多次交谈的萧何发现他走了,因觉得此人有着过人的才华,于是来不及禀报刘邦就追赶而去,刘邦知道后很震愤,后来萧何回来解释了原因并极力称赞韩信。
当时的形势导致了萧何极力推荐韩信。因刘邦是草寇出身,虽后来称王,可是身边却没有像项羽一样拥有许多得力的干将,加上当时的社会等级还是很分明的,大多达官贵族都看不起刘邦之流。因此刘邦求贤若渴,他身边有才能的人大多出身卑微,当亲信萧何力荐韩信,他赌萧何眼睛毒辣,赌韩信是千里马,事实证明他赌对了。
萧何与刘邦同甘共苦的一起打拼了很多年,他也希望刘邦能出人头地,干出一番事业。他也是一个很有眼力的人,当他看到才华横溢的韩信,意识到自己的队伍里缺这样的人,若想成就霸业,必当留住此人。作为韩信的伯乐,韩信能有的成就都是因为萧何的知人善用。
很简单,萧何能看出韩信是个人才,是因为萧何与韩信经常接触,而刘邦很少与韩信接触,项羽则是完全不会发现人才,发现了也不会用,项羽一个范增都用不好,不要说别人了。当然了,韩信被发掘为人才也是有一个过程的,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只是缺少发现人才的眼光。韩信之所以投靠在刘邦手下,是因为他在项羽那里不受重用,当官不过是个郎中,郎中在内是充当侍卫,在外则随从作战,其职位类似不过是个执戟卫士,并且韩信多次向项羽提出建议,以获得重用,但是项羽都不用,韩信觉得没前途,因此在项羽分封天下结束后,韩信逃出楚军投降刘邦的汉军。
因为没什么名声,也没有大人物介绍,韩信刚到汉军时,被负责接待的官员安排了一个“连敖”的官职,负责接待宾客,也就是说韩信初入汉营,也是不受重用的。没多久,韩信因为犯法,按法律应该斩首,与他一起的13个人都被斩首,轮到韩信时,韩信正好看到刘邦的御用车夫夏侯婴在边上,于是韩信大叫一声音:汉王不是想成就统一天下的功业吗?为什么要斩壮士!
夏侯婴看到韩信出口不凡,又见到韩信相貌堂堂,就与韩信交谈,觉得韩信是个人才,于是就推荐给了刘邦。夏侯婴虽然只是刘邦的车夫,但他可算是刘邦最亲近信任的人之一,整天为刘邦驾车,可以有的机会在一起,夏侯婴跟刘邦一说有个叫韩信的是个人才,刘邦也没有当回事,就说封个官给他,估计连韩信见都没有见面,于是韩信被封为治粟都尉。夏侯婴才是韩信人生中的第一贵人,没有夏侯婴刀下救韩信,韩信早就被砍了头,否则中国历史上也没有所谓的兵仙了,不得不说夏侯婴的眼光非常独到,把韩信给留了下来,而正是因为夏侯婴的推荐,韩信最终得到萧何的推荐。
韩信的官职是治粟都尉,是专门管生产军粮的,当时萧何在刘邦手下负责后勤和内政,经常会和治粟都尉打交道,于是萧何结识了韩信,经过与韩信多次的交流,萧何觉得韩信不是个一般人。为什么萧何会觉得韩信是国士无双呢?国士无双是指一国中独一无二的人才,萧何之所以会觉得韩信是国士无双,就是因为韩信与萧何说话的内容,从《史记淮阴候列传》中记载韩信与刘邦的交谈来看,韩信很可能在这之前就与萧何谈过同样的内容。
韩信与萧何及刘邦谈话的中心思想就是:如何击败项羽,项羽的弱点是什么?如何夺取天下,以及具体的战略部署。想想当时的情况,当时是项羽强,刘邦弱,项羽故意把刘邦封在汉中,刘邦也是敢怒不敢言,为什么?因为项羽实力太强大了。当时所有人都觉得项羽不可能被打败,唯有韩信敢这么想。当时刘邦阵营中所有的人,包括萧何、郦食其、曹参等人,甚至连张良都没有提出如何反攻项羽,统一天下的计划,而眼前这个身为治粟都尉的韩信居然能提出这么宏伟的计划,而且还分析得头头是道,这不是国士无双又是什么?
换句话说,韩信向萧何提出了如何夺取天下的计划,以及具体的战略部署,萧何也不是傻子,当然也能明白韩信的计划是不是可行?整个刘邦阵营没有人能提出这样的计划,唯有韩信,这不是国士无双又是什么?所以萧何信誓旦旦的向刘邦推荐韩信,并且萧何也说出了这样的话:“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
萧何说:那些将领容易得到,而像韩信这样的杰出人物,普天之下找不出第二个人。大王如果要长期在汉中称王,自然用不着韩信,如果一定要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再没有人可以和您商议大事,就看大王怎么决策了。如果韩信没有向萧何全盘托出夺取天下的计划,萧何怎么敢讲这种话?尤其是那句:”如果一定要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再没有人可以和您商议大事“。
因为在刘邦阵营这个时候是真的没有人了,当时张良不在汉中,而在彭城陪着韩王,陈平还没有投靠刘邦,其它人就没这个水平了。而正因为只有韩信一个人有能力讲出这种话,所以萧何就认定韩信是“国士无双”,因为其它人根本没这种水平啊,这不是国士无双又是什么呢!
刘邦之所以没看出来,是因为交集太少,夏侯婴作为领导的司机,有一定话语权,并且他的推荐应该能引起领导重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