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过~~
1.你怎么发现不同的?客观说是不同的!!!但不是转换的事而源头是物理问题!如 你拿张盘面很脏的盘,可能你放进五次只有一次读出来了~就是说光驱系统从物理上说是很不稳定的系统~它每次读盘都有误码!而且每次读盘误码还不是同一个地
方,它的稳定程度和盘面情况,转动系统,光头情况,震动,电流,等等都有关系!
我看过好多天价台式CD机,它们的光盘系统改造都是针对这些问题的~
2.光驱和CD机都存在老化问题!只是光驱要老化的快,CD机也会音质下降的!
过程抓轨比CD机播放要至少多一个转换过程,如转WAV或MP3格式等等~~
3.名词解说我只能给你粘贴了!C2级校错就是用一种数学公式对光驱读出的误码进行修复!抓取技术:EAC采用三种抓取方式:安全(Secure),快速(Fast)和爆发(Burst)。在安全模式模式下,对於每一段音频数据至少读取两次,如果两次不一样,则继续读取直到有50%以上的采样是完全相同的为止,不过最多只读取82次,这样就会得到完全正确的或最佳结果,当光驱支持精确流(accurate stream)特性时可以确保这一点。如果光驱对於音频数据进行缓冲(Cache),情况就会变得复杂起来,因为后面每一次读取数据都是第一次的缓冲,是从Cache中读出的,当然是一致的。EAC通过重新初始化光驱来避免这一点。由此可见,安全模式是比较慢的。C2级错误检测是EAC采用的又一种光驱特性。光驱有C1,C2两种错误检测方法,如果在读取音频流时,发现C1和C2校验错误,那麼只用读取一次就可以了,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光驱对以这一特性的报告可实现并非完全准确,所以为了保险,可以关闭这一选项。如果光驱支持精确流特性,且不对音频数据进行缓冲,那麼EAC可以使用快速模式效果是相同的。而爆发模式不进行任何的检测和校正,只是速度快。
间隙技术:EAC可以检测音轨之间的间隙,这种信息并非直接存储在CD上,需要进行测试,使用这种技术的一个好处是可以指明抓取的时间范围。
光驱特性自动检测技术:上面说了,如果光驱支持支持精确流特性,C2级错误校正,且不对音频数据进行缓冲这对於音轨的抓取是非常有好处的。所以在使用EAC之前,首先要检测你自己的光驱,EAC对於精确流特性的检测是完全正确的,但对於Cache的检测并非完全准确,为保险起见,你可以假设你的光驱对音频数据进行缓冲。
音轨同步技术:如果使用这一选项,EAC会对於相邻的音轨进行同步,以避免时基误差,这对於一些现场录音(Live Recording)特别有用。
采样偏移技术:采样偏移(Sample Offset)技术是EAC的又一大特点,许多光驱不支持精确流特性,EAC使用这一技术有利於在进行多次抓取时,同一条音轨其数据都是一致的。有些光驱无法精确的定义起始点,所以程序指定读取第10000块(Block)时,可能读的是第9998块,但读取程序是无法发现这一点的。一般的,对於每一台光驱,都有其特定的偏移值,EAC如何适应这一点呢,作者收集了几百张常见的CD,在每张CD的特殊位置读取了一些字节,建立了一个CD特徵库,如果你也正好有这个版本的CD,你就可以使用他们,通过EAC进行比较,以得到你自己的光驱的特徵偏移,注意同一种CD可能有多种版本,所以你必须仔细检查CD内环的代码,当然,如果同一版本的CD,不同的碟片上的数据居然不一致的话,这种技术也就失效了。
VBR(Variable Bitrate)动态比特率。也就是没有固定的比特率,压缩软件在压缩时根据音频数据即时确定使用什么比特率,这是以质量为前提兼顾文件大小的方式,推荐编码模式;
ABR(Average Bitrate)平均比特率,是VBR的一种插值参数。LAME针对CBR不佳的文件体积比和VBR生成文件大小不定的特点独创了这种编码模式。ABR在指定的文件大小内,以每50帧(30帧约1秒)为一段,低频和不敏感频率使用相对低的流量,高频和大动态表现时使用高流量,可以做为VBR和CBR的一种折衷选择。
CBR(Constant Bitrate),常数比特率,指文件从头到尾都是一种位速率。相对于VBR和ABR来讲,它压缩出来的文件体积很大,而且音质相对于VBR和ABR不会有明显的提高.
不应说不负责任!是条件所限!!!成本和技术问题!能用就行!误码只是百分零点几或更低!
如果用同一个WAV转MP3,同样参数同一软件,应该就没变化了!!!